隋唐_中国孔子网

白居易

来源:作者: 2017-11-08 15:34:00

  (772~846) 唐代诗人。代宗大历七年正月二十日生于郑州新郑县(今河南新郑),武宗会昌六年八月卒于洛阳居宅履道里。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原籍太原,祖上迁居下邽(治所在今陕西渭南),为下邽人。先辈世敦儒业,祖、父皆明经出身。白居易虽曾涉足佛、老,但主导思想是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自云:“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与元九书》)他的生平、思想与诗歌创作也以44岁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为界,明显分为“兼济”与“独善”两个时期。贞元十六年(800)、29岁中进士,十九年、32岁又以“拔萃”登科,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806)、35岁中“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盩厔(今陕西周至)尉,寻迁翰林学士,升左拾遗。在这一时期,他仕途顺利,思想积极,关心政治与现实。除屡屡上疏针砭时弊外,还热情倡导改革诗风的“新乐府运动”,创作了大量“但伤民病痛,不识时忌讳”(《伤唐衢二首》)的讽谕诗,充分表现了他的“兼济”之志。但元和十年,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触怒权贵,被贬江州司马。从此理想破灭,壮志渐隳,佛老思想亦趋抬头。虽在杭州太守、苏州刺史任上亦称尽职,但总的来说却逐渐走上乐天知命、明哲保身的道路。乃至“我心与世两相忘,时事虽闻如不闻”(《诏下》)。后虽官爵再升,由秘书监、河南尹至太子少傅,但已是“奉禄百千官二品,朝廷顾我作闲人”(《从同州刺史改授太子少傅分司》)。为诗亦“吟山歌水嘲风月”(《留题东都》),多属闲适之作了。这又是个“独善”的典型。

  白居易为唐代诗人中写诗最多的一个。临终前一年自编文集,称“前后七十五卷,诗笔大小凡三千八百四十首”(《白氏集后记》)。现存最早刻本为宋绍兴年间所刻71卷本《白氏长庆集》,收诗近3000首。他把自己的诗分为讽谕、闲适、感伤、杂律四类,并首重讽谕。讽谕诗虽在他的全部诗作中仅占很小一部分,却是他的代表作。其中尤以《新乐府》 50首和《秦中吟》10首最为著名,是《诗经》、汉乐府、杜甫以来直接反映人民现实生活的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此外,感伤诗中的,《长恨歌》《琵琶行》亦属家喻户晓。

  白居易的诗论集中于提倡讽谕和“新乐府”诗,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与元九书》),“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新乐府序》)为宗旨,充分发扬了儒家诗论中“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诗大序》)的宝贵精神。其代表作为《与元九书》。

编辑:李婕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