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知幾
(661~721) 唐代史学家和史学评论家。字子玄。睿宗时因避太子李隆基讳,以字行。谥文。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历任著作佐郎、左史、著作郎、秘书少监、太子左庶子、左散骑常侍等职。年12岁,与诸兄讲《春秋左氏传》。唐高宗永隆元年(680),举进士,授获嘉县主簿。圣历二年(699),任定王府仓曹。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开始担任史官。一生以修史为业,秉性刚直,不畏权贵。纂修《则天皇后实录》时主张善恶兼书,与监修官发生争执。曾上书中书侍郎监修国史萧至忠,指摘官修的种种弊端,如云:“每记一事,载一言,阁笔相视,含毫不断,头白可期,汗青无日。”(《新唐书·刘子玄传》)“今史官注记,类禀监修,或须直辞,或当隐恶,十羊九牧,其令难行,”(同上)“监者不肯指授,修者又不遵奉,务相推避,以延岁月。”(同上)知幾著述很多,参加编写的著作有《三教珠英》1313卷、《高宗实录》20卷、《中宗实录》20卷、《则天皇后实录》30卷、《唐书》80卷。自撰的著作有《刘氏家史》10卷、《刘氏谱考》3卷、《睿宗实录》10卷、《刘子玄集》30卷。其中大都散佚,流传至今的《史通》20卷是刘知幾的代表作。
刘知幾认为,唐代以前史书的编年和纪传是“正史”的两体,其源远流长,特点各异,长短互见,不可偏废。对纪传体的体例做了详细的分析,并论及史书编写的技术。以断代史为以后史书编撰的主要形式。主张广征博采而善择,然后自成一家之言。在思想上,反对以自然现象解释人类历史,认为成败的原因在于人事,不在天命。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世异则事异”,史家应当根据古今的不同形势来写史,做到知人论世。在史学理论上,认为史有三长,即“史才”,史家的才干,包括研究能力和表述技巧;“史学”,史家的学问,主要指历史知识;“史识”,史家的历史见解。“三长”之中以“史才”最为重要。此论被时人称许,对后世产生较大影响。主张轻传闻而重经历,敢于疑古惑经,对古代史实和儒家经典提出疑问,指出《春秋》言过其实,真伪莫分,是非相乱。指责其为尊者、贤者、亲者讳的义例是爱憎由己,厚诬来世,表现出一种怀疑和批判精神。提倡实录直书,按照历史事实编纂历史。以为正直是君子的品性,直笔是良史的品性。但实录直书者往往受害,“曲笔”即歪曲史实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人们应该效法古代良史董狐、司马迁等人,不屈贵,不媚俗,仗义直书,不掩其瑕,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尽管身家性命可能受到伤害,但无愧于良心,亦可留芳后世。
编辑:李婕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