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_中国孔子网

孔颖达

来源:作者: 2017-11-08 10:04:00

  (574~648) 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市)人。

  生平 生于北朝,出身官宦世家,少时曾从游学于隋经学家、天文学家刘焯。隋炀帝大业初年(605),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隋乱,避兵戎于虎牢。秦王李世民平定王世充后,征为秦府文学馆学士。唐高祖武德九年(626),擢授国子博士。唐太宗贞观初年,封爵曲阜县男,转给事中。贞观六年(632),累除国子司业。岁余,迁太子右庶子。曾协同魏徵撰《隋史》,加位散骑常侍。贞观十一年,参与朝贤共修《五礼》,书成,晋升子爵。十二年,拜国子祭酒,仍侍讲东宫。又奉诏与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王琰等编《五经》义训。贞观十六年(642),书成,凡180卷,唐太宗钦命更名为《五经正义》。十七年,以年老致仕。十八年,绘其图形置于凌烟阁,以示荣宠。二十二年卒,陪葬昭陵,赠太常卿,谥号宪。

  政治思想 鉴于魏晋南北朝及隋末的长期战乱,孔颖达主张实行无为而治,与民休养生息。君以无为统众,事不专擅,委之臣下,使各司其职。“动必则天地之道,不使一物失其性;行必协阴阳之宜,不使一物受其害”(《周易正义序》)。“己虽有能,不自矜大”,“己之虽实,其容若虚”(《旧唐书·孔颖达传》)。治民则以教化为先,刑罚当理,为民兴利除害。他还提出要薄征徭,轻赋税,不夺民财,以利民用,以厚民生,以和民心,缓和阶级矛盾,安定社会秩序。在统治集团内部,孔颖达继承儒家重礼传统,提倡以礼区别尊卑贵贱之等,认为“非礼,无以事天地之神、辨君臣长幼之位”(《礼记正义序》)。

  哲学思想 在宇宙观上,孔颖达认为“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周易正义·系辞上疏》)。这种阴阳未分、无象无形的浑沌状态,就是所谓太极,或称之为太初、太一。太极,以数言则是一,以体言则是无,以理言则是道。太极既然阴阳未分,故无阴无阳谓之道。阴阳既分即入有境。有无之辨基本脱胎于王弼玄学,即以无为静,有为动;无为本,有为末。发展观上,孔颖达认为:“自天地开辟,阴阳运行,寒暑迭来,日月更出,孚萌庶类,亭毒群品,新新不停,生生相续,莫非资变化之力,换代之功。”(《周易正义》卷首)他还认为事物的变化有渐变与卒变两种类型。在矛盾观上,孔颖达认为事物发展变化的“变化之力”与“换代之功”在于“阴阳二气”,并对阴阳二气在事物的始与生及其发展变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进行了探讨。(见《周易正义·孔疏》)

编辑:李婕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