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适
(1150~1223) 南宋唯物主义思想家。字正则。温州永嘉(今浙江温州市)人。晚年讲学于永嘉城外水心村,人称水心先生。淳熙五年(1178)进士,授平江节度推官,历任太常博士,代理工部、兵部、吏部侍郎等职,官至宝文阁待制。力主抗金。开禧二年(1206)贵戚韩侂胄贸然北伐,兵败,调任叶适知建康府兼沿江制置使,因指挥得当,击退来犯金兵,保全江淮,继而措置屯田,建立坞堡,巩固江防。后被诬,夺职还乡,从事讲学,著述终身。在宇宙观上,叶适强调“道”存在于事物之中,“物之所在,道则在焉”,批判老子“道先天地”之说,认为有了天地与人类之后,才有道。“自古圣人,中天地而立,因天地而教。道可言,未有于天地之先而言道者”(《习学记言》卷四十七)。提出“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水心先生别集·进卷·诗》)的命题,而“物”是由“气”构成的,“五行”和“八卦”就是“气”的表现形态。他还指出“气”所构成的天地万物都是处于矛盾变化的过程中,认为“道原于一而成为两,古之言道者必以两。凡物之形,阴阳、刚柔、逆顺,向背、奇偶、离合、经纬、纪纲皆‘两’也”(《水心先生别集·进卷·中庸》)。事物相互依存而又相互转化,以致处于无穷的变化之中。
叶适认为,既然“道”或“理”不能离开“物”而存在,那么人们要想认识“道”,就必须详尽考察各种客观事物,“欲折衷天下之义理,必尽考详天下之事物而后不谬”(《题姚令威西溪集》)。又说:“无验于事者,其言不合。无考于器者,其道不化;论高而违实,是又不可也。”(《水心先生别集·进卷》)这是说“言”“道”“论”必须符合“事”“器”(具体事物)、“实”(实际情况)才是正确的(见验事考器以明道)。主张“以物用而不以己用”,强调主观当服从客观。他说:“论立于此,若射之有的也。……故弓矢从的,而的非从弓矢也。”(《水心文集·终论七》)叶适非常重视人们亲身的直接经验对于认识的重大意义。他说:“故观众器者为良匠,观众病者为良医,尽观而后自为之,故无泥古之失,而有合道之功。”(《水心文集·法度总论一》)认为“良匠”“良医”乃来自实践经验的积累。叶适还指出人们在认识上的浅陋无知,是由于不明白事物的对立矛盾规律的缘故。他说:“天下不知其为‘两’也久矣,而各执其一以自遂。奇谲秘怪,蹇陋而不弘者,皆生于‘两’之不明。”(《水心先生别集·进卷·中庸》)他把朴素辩证法引入认识论,是很有意义的。
叶适对于历史上各家学说皆有所批判、评论。南宋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说叶适“自孔子之外,古今百家,随其浅深咸有遗论,无得免也”。叶适主张事功,反对理学家空言义理,指出“既无功利,则道义亦无用之虚语耳”(《习学记言序目·汉书三》)。著有《水心文集》29卷、《水心先生别集》16卷、《习学记言序目》50卷等。1981年中华书局出版《叶适集》。
编辑:李婕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