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_中国孔子网

陈亮

来源:作者: 2017-11-14 14:22:00

  (1143~1194) 南宋思想家,永康学派的代表人物。字同甫,婺州永康(今浙江金华)人。人称龙川先生。绍熙四年(1193)参加进士试,擢第一,授佥书建康府判官厅公事,未行而卒。陈亮生当金人入侵、国势倾颓的时代,忧心政局。青年时喜谈兵,曾研究古人用兵事迹,加以评论,写成《酌古论》,以为抗金救国之借鉴。乾道五年(1169)上《中兴五论》,反对与金人媾和,争取中兴。淳熙五年(1178)再次上书,批评朝廷的苟安政策和士人中空谈性命之学的风气。因当权者构陷,先后两次被诬入狱,备受冤屈。淳熙十五年(1188)亲至金陵一带观察形势,再度上书,朝廷置之不理。返乡后设塾讲学,从事著述。陈亮以“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自许,特立独行,言论豪放,使入耳目一新。当时从学之士甚众,竞相鼓吹其学,逐渐形成永康学派(见浙学)。注重实事实功,反对空谈心性义理,是这一学派的最大特色。

  陈亮对孔子及其学说是尊崇的。曾说他对于《论语》,“固终身之所愿学者”(《语孟发题·论语》)。又常引孔子学说论证抗金救国的正义性与必要性。但他不满意理学家及一般士人空谈义理、鄙薄功利的思想观点。批评他们侈谈“道德性命之说”,为士者耻言文章行义,为官者耻言政事书判,“相蒙相欺以尽废天下之实”(《送吴允成运干序》),造成了国势日蹙、政事日堕的严重后果。天下之士萎靡不振,文弱不堪,一旦遭遇变故,皆不足为用。许多人更苟且偷安、麻木不仁,完全忘记了国恨家仇。他痛切地指出:“今世之儒士自以为得正心诚意之学者,皆风痹不知痛痒之人也。举一世安于君父之仇,而方低头拱手以谈性命,不知何者谓之性命乎!”(《上孝宗皇帝第一书》)针对时弊,陈亮大倡事功之学。主张义利双行,王霸并用,农商并重,天理人欲可以并行(见义利双修王霸并行)。曾与朱熹书信往复,辩论义利王霸等问题。批驳朱熹美化三代、贬抑汉唐,以为三代以下天地人心日益退化的历史观点。认为无物非道,道不舍人,三代以下道并没有中断。汉唐之君本领洪大开廓,汉唐之世繁荣强盛。二千年之间,并非是有眼皆盲、举世皆盲的黑暗时代。陈亮进一步指出,如果按朱熹的说法,无异于是“使千五百年之间成一大空阙”(《又乙巳春书之二》)。但陈亮自己并没有提出发展进化的历史观,而用“运数”来解释历史,陷入循环论和神秘主义。

  在宇宙观上,陈亮提出道在物中的命题,认为:“盈宇宙者无非物,日用之间无非事。”(《六经发题·书》)“夫道,非出于形气之表,而常行于事物之间者也。”(《勉强行道大有功》)道就是具体事物的法则,人们必须在客观事物之间去认识事物的道理。他还认为,人的知识和才能是在后天的实际活动中增长的,世上没有天生的英雄豪杰。

  陈亮肯定人的正常物质欲望,不赞成理、欲对立的观点,认为天理人欲可以并行。他说:“耳之于声也,目之于色也,鼻之于臭也,口之于味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出于性,则人之所同欲也;委于命,则命有制之者而不可违也。”(《问答下》)人的物质欲望是自然合理的,但各人不可自肆其欲而应有所节制。

  陈亮的思想学术,在许多方面突破了传统儒学尤其是程朱理学的藩篱。其注重实事实功的主张,启迪了后世经世致用之学的兴起。主要著作为《龙川文集》。中华书局于1974年出版《陈亮集》标点本,1987年又出版增订本。

编辑:李婕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