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_中国孔子网

吕祖谦

来源:作者: 2017-11-14 11:27:00

  (1137~1181) 南宋思想家,婺学创建者。婺州(今浙江金华)人,字伯恭,学者称东莱先生。其先祖吕蒙正、吕夷简、吕公著、吕希哲数世为相,曾祖吕好问随高宗南渡后定居婺州。家学渊源,自吕公著后7世17人名载《宋元学案》。与朱熹、张栻齐名,时称“东南三贤”。学风以广博集益为特征,人称“中原文献之学”,思想以儒为本而兼通诸家。隆兴元年(1163)登进士,中博学宏辞科,乾道五年(1169)任太学博士,派遣严州书院教授期间与当时著名学者陈傅良、蒋士龙、徐元德、叶适、陈亮等交往,与朱熹、张栻过从更密。在奏疏中要求收复国土、亲贤远佞、揭露弊政,同情百姓。在学术上则持论公允,尊各派之所长,“约偏持平”。任礼部试官时,曾选拔陆九渊。淳熙二年(1175),为调和朱、陆的分歧,使之“会归于一”,专程赴福建建瓯与朱熹相聚论学40余日,合作编辑《近思录》,作为理学的启蒙教材,并为之作跋。他还邀陆九龄、陆九渊兄弟至江西信州,与朱熹举行著名的鹅湖之会。在朱、陆论辩中,吕祖谦力做调停而未奏效,此后仍致力于弥合朱陆。吕祖谦长期患病而勤于学问著述,在家乡兴办丽泽书院,从学者达千人。中年早逝,诸多著名学者为作祭文,地方人士以丽泽书院为祠纪念。吕祖谦著述宏富,主要有《东莱左氏博议》《春秋左氏传说》《春秋左氏传续说》《吕氏家塾读书记》《历代制度详说》等,另编有《宋文鉴》(又名《皇朝文海》)150卷等。其弟祖俭、侄乔年为之编定《东莱文集》。

  以儒为宗而会众博杂 吕祖谦继承思孟学派的“治心养性”“正心诚意”学说,主张通过明善、复善、居敬、诚存而达到改恶从善以至于仁的“内外一体”的境界。他接受二程的理学思想,以天理为最高原则和永恒的存在,“天理与乾坤周流而不息”(《东莱左氏博议》卷一),认为理统辖万物。主张天理即天命,从天人无间出发把天命与人心沟通,把心、性、理、天的概念合为同一,得出心即理、即道、即天、即神的结论。吕祖谦又接受永嘉学派观点,认为理之偏全由气决定,把人之生死视为与物质的元气有关,并倡导事功之学。他继承“不名一师”“不私一说”的家风,形成了治学的会众博杂和折衷调和色彩。

  调和朱陆 吕祖谦既把天理视为最高范畴,又强调心的作用,提出“心外有道非心也,道外有心非道也”(《东莱左氏博议》卷二),并把心直接视为本体,从而把天理与人心相联系。他还运用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与传统的天人感应说相结合,以强调“心”的主宰,论证圣人之心的神圣不可侵犯。他从主观上力图调和朱、陆,而略偏于陆学,成为元代和会朱陆的前驱。

  倡致用之学 吕祖谦提倡治经史以致用,主张学者当为有用之学,其学问包括事功和经制之学。朱熹称他兼陈傅良、陈亮之所长,批评他“博杂极害事”(《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二)。吕祖谦主张既躬行道德伦理、注重道德践履,还须“讲实理、育实才而求实用”(《东莱遗集》卷五),学以致用,培养治国平天下的有用人才以利于国计民生。他基于对历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制度等的考察,评论其利弊,用以批评空虚华靡学风,并表达拯救国家民族于危亡之志向。

  由经入史“观其所变” 吕祖谦精研史学,主张学史由《书》而及《左传》《通鉴》,把《书》经视为史书,了解史事本末源流与成败因果以资借鉴。他认为历史上盛衰之变是普遍现象,故观察历史要认识其变化的时代特点。其史学思想对于后世六经皆史观点和浙东史学“言性命者必究于史”的学术思想均有启迪。

编辑:李婕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