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_中国孔子网

苏洵

来源:作者: 2017-11-10 11:00:00

  (1009~1066) 北宋古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列唐宋古文八大家,世称“三苏”。字明允,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早年举进士不第,遂闭门读书,遍通六经、百家之说。仁宗嘉祐元年(1056)携二子入京,以文谒翰林学士欧阳修,受到赞赏,名动京师。嘉祐五年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后又任霸州文安县(今河北文安县)主薄。晚年奉诏与姚辟修礼书,纂《太常因革礼》100卷,书成后卒于京师。死后追赠光禄寺丞。文集为《嘉祐集》。苏洵父子之学,人称蜀学。虽属儒学之一支,却与一般儒学有别。朱熹尝云“老苏父子自史中、《战国策》得之”(《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九)。重视学史书与《战国策》,考古今,通事变,纵横议论,以求匡济天下,称名于世,这正是苏氏家学、即蜀学的特征。故每与正统儒学相左。如苏洵一反“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的传统观点,认为“利在则义在,利亡则义亡”(《上皇帝书》)。又如,儒家历来视经书为至高无上,苏洵却经、史相提并论:“经不得史,无以证其褒贬;史不得经,无以酌其轻重。”(《史论》)苏洵个人则更多地受到纵横家的影响,注重机权,认为“君子有机以成其善,小人有机以成其恶。有机也,虽恶亦或济;无机也,虽善亦不克”(《衡论》),认为圣人不过善于“审其势而应之以权”(《审势》),六经则是“圣人用其机权以持天下之心而济其道于无穷也”(《六经论》)。在文艺思想上,苏洵是宋代最早表示“肆其力于文章”,而不再把学文附属于学道的人。《上田枢密书》云:“已数年来,退居山野,自分永弃,与世俗日疏阔,得以大肆其力于文章。诗人之优柔,骚人之清深,孟、韩之温淳,迁、固之雄刚,孙、吴之简切,投之所向无不如意。”对于文艺创作,他重视淋漓兴会的创作灵感,提出了著名的风水相遭说,认为风水之相遭产生天下之至文:“无意乎相求,不期而相遭,而文生焉。是其为文也,非水之文也,非风之文也,二物者非能为文而不能不为文也,物之相使而文出于其间也,故此天下之至文也。今夫玉非不温然美矣,而不得以为文;刻镂组绣非不文矣,而不可与论乎自然。”(《仲兄字文甫说》)他的古文创作以议论擅长,博辩宏伟,踔厉奔放。《六国论》《辨奸论》等皆其名篇。

编辑:李婕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