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在东南亚
儒学在东南亚的传播,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儒学于2000年前传入越南。其后,又在各种历史条件下,或通过越南,或直接由中国先后传入东南亚其他国家,对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伦理道德的发展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尤以对越南的影响最为深刻。
传播背景 东南亚即亚洲东南部地区。包括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文莱。中国与东南亚各国或山水相连,壤土相接;或隔海相望,相去不远。相距较远的地方水、陆交通也很方便。地理环境为中国与东南亚的交往提供了有利条件。早在2000年前,儒学便伴随中国与这一地区的交往而传入。因东南亚各国与中国国家关系的性质不同,交往历史长短不一,深浅程度各异,因而接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时间及程度亦各不相同。历史上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国家关系大致有三种类型:
①中越关系型:中越关系的前半期,越南是中国的“郡县”,属于中国版图的一部分,后半期是中国的“藩属”“邻邦”,因而自古关系极为密切。儒学传播持续时间最长,涉及范围最广,影响程度最深。属于“儒学文化圈”的一环。②中柬关系型:柬埔寨历来是遣使来贡中国的邻邦。中国与缅甸等国关系亦如此。1789年乾隆皇帝规定缅甸向中国10年一贡。③中老关系型:中国与老挝交往时断时续。中国在政治上从未起控制作用。处于后两种关系的国家,虽也不同程度地受到儒学的影响,有的影响也较深,但与越南则不能相比。但无论与中国的关系如何,其接受儒学和传播儒学的过程都是很复杂的,不仅受中国和其本国历史发展及与中国关系状况的制约,而且受与其他国家关系的影响,还与儒学本身的发展相关。因此,儒学在东南亚各国的命运亦不尽相同。
传播原因与途径 儒学在东南亚的传播,历史悠久,地域广泛。其传播原因与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大批中国移民广布于东南亚各国。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期,便有中国人移居东南亚。之后随着中国与各国关系的发展,因各种政治、经济及军事原因,更加促进了这种移民活动。据统计,华族于1959年在东南亚达987万,占当地人口的5.3%;在新加坡占当地人口的76.8%。从古至今,华人不断地移居东南亚,必然把早在汉武帝时便已在中国占居统治地位,之后成为中国整个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儒家学说带到东南亚。移民中有不少文人学者,如东汉时的刘熙和三国时的程秉、薛综,唐时的刘禹锡,明末的朱之瑜等,均曾流寓越南,在越传播儒学。但多数移民文化层次不高。其中有军人、商人和其他海外谋生的劳动人民。这些人尽管文化层次不高,可他们从家庭和社会上所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尤其是忠孝信义等道德观念,却植根很深,他们本身的思想观念、伦理道德和生活习俗便充满浓厚的儒家精神和色彩。移居东南亚后,他们不仅自己仍然事亲以孝,兄友弟恭,出外谋生恪守信义,而且还影响当地居民。史载,元代去缅甸的华商十去九不还,他们在缅便“教以诗书礼乐”,使知行礼让,而至社会上竟“与中国之风无间然矣”。在印尼,促进儒学传播的主要也是中国移民及其后裔土生华人。他们自古以来便是中国和印尼文化交流的纽带和桥梁。在印尼他们虽然不同程度地被同化,但都仍保留着某些传统的儒家道德观念和独特的儒家文化色彩,其礼节仪式、风俗习惯仍近似中国。且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对印尼当地居民产生影响,使各种宗教的信奉者都或多或少地吸收了儒家思想,尤其是中庸之道。在柬埔寨,自公元1世纪以来,不断有华人移柬,将儒家文化传至柬埔寨。17世纪中叶赴柬的莫玖、莫天赐父子,便曾在柬建孔庙,祀圣人,大力传播儒家文化。华人比例最高的新加坡,儒家思想影响就更大。只是儒学传人东南亚后,与各国固有的宗教和思想及他国传人的宗教和思想相撞击,命运不尽相同。在越南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在新加坡,经长期的民间流传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受到政府的重视。而在其他国家,多数居民信仰各种宗教,儒学在这些国家历史上从未占居过支配地位,现在亦不如其他宗教思想影响大。
②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国家问的频繁交往。交往关系最深的是越南。自公元前214至975年的千余年,越南内属中国,正式纳入中国版图,中国派往越南的地方官便以儒家思想治理越南。其他如柬埔寨、缅甸等国,与中国经常互有使节来往,亦将儒学传人他们的国家。老挝等虽与中国无定期朝贡关系,但官方交往也很多。这种国家间的交往对儒学传播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③兴办儒学教育。大批华人来到东南亚,儒学传到了东南亚,各国先后办起儒学教育。儒学教育最发达的是越南。早在秦时中国派往越南的地方官赵佗便以诗书化训国俗,以仁义固结人心,使“文教振乎象郡(越南)”。之后2000年中,越南的儒学教育越来越发达,逐渐形成一个严密的儒学教育网,并使儒学教育由学校扩展到社会,极大地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其他国家亦办有规模大小不等,水平高低不一的儒学教育。新加坡19世纪40年代便兴办教授儒学的学堂,20世纪80年代又在学校开设儒家伦理课,并在全社会倡导儒家伦理。此外东南亚有的国家还向中国派遣留学生。1371年泰国首次派留学生来中国,留学生在国子监学习的便是儒学。他们学成后把儒学带回自己的国家。
④修建孔庙祭祀孔子。东南亚许多国家建有孔庙。建孔庙最早的是越南,1070年便在首都升龙(今河内)修建文庙,祭祀孔子。之后孔庙越修越多,规模越来越大,祭札亦越来越隆重。孔子被尊为“文宣王”“至圣先师”,并逐渐被偶像化、神圣化。儒学亦被儒教化。17世纪柬埔寨华人亦建孔庙祀孔子。1906年印尼爪哇岛泗水埠华商张济安等禀请在该埠建立孔子庙堂,孔庙建成后,华人学生学董春秋致祭,各埠亦于是取法,使儒学得以弘扬。19世纪80年代新加坡曾一再讨论建立孔庙问题,今天的新加坡仍有高大的孔子塑像。菲律宾的寺庙内也供奉有儒教神像。此外在东南亚某些国家还建有岳王庙和关帝庙。岳飞和关羽是忠义的象征,此虽非直接祀孔,却也起到传播儒家思想的作用。
⑤输入与印制儒家经典和贯穿儒家思想的文学及史学著述,并创办各种宣传儒学的报刊。早在三国时期士燮治理交趾(越南)时便“教以诗书”。之后儒经通过各种渠道进入越南和东南亚其他国家。东南亚国家也自行刻印。由是儒经日渐增多。现在各国均拥有数量不等的儒家经典。即使像缅甸这样的佛教国家也不例外。18世纪末缅甸来使孟干便曾带回《朱子全书》等大批儒书。此外《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文学名著及许多史书亦先后传人东南亚。这些书籍被翻译成东南亚国家的文字广为流传。
⑥以儒学为准科举取士。1075年越南开始仿中国实行以儒学为准的科举取士,直到20世纪初方才废除。科举制度使儒学与仕途结合,极大地推动了儒学在越南的传播。这一制度在其他国家未见实行。
⑦聘请中外儒学家,成立儒学研究机构,开展儒学研究并组织与参加国际性儒学研讨活动。在东南亚自古儒学研究便很活跃,研究内容包括对儒经的翻译、注释和对儒学内容的论述与阐发。著、译作品极为丰富。越南的胡季荤15世纪初便开始以本国文字“字喃”翻译儒家经典。现在四书、《易经》《孝经》《三字经》《明心宝鉴》等均有越文译本。印尼土生华人也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易经》《孝经》及《三字经》《二十四孝》《朱子家训》《百孝图》等译为中华一马来语、爪哇语、望加锡语等方言。1949年《诗经》亦被译成印度尼西亚文。马来西亚的土生华人也把儒经翻译成本国文字。其他贯穿儒家思想的文学及史学著述均大量被翻译成东南亚国家文字。如泰文译本的《三国演义》,不仅在泰国而且在老挝广为流传。对儒家思想的研究更受到重视。越南古代便出现过朱安、张汉超等儒学家,近世出版有《儒教》《易经索义》《宗儒》等论著。新加坡也出版不少有关儒学的著作。同时各国还成立有儒学研究机构以及研究与宣传儒学的文化团体。越南曾成立有“孔学会”“古学会”,并办有“明新月刊”“亚洲文化”等弘扬孔孟之道的刊物。新加坡19世纪末成立有“图南社”“会贤社”“丽泽社”“中华孔教会”等文化会社。这些文化会社通过讲演、征文、征联等形式宣扬儒家思想。此时新加坡还出版有《叻报》、《天南新报》、《日新报》等华文报纸,大力宣传儒家思想。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加坡不仅成立了“东亚哲学研究所”和“儒学研究会”,还从中、美等国聘请著名儒学专家来新讲学和帮助推行儒家伦理。新加坡还积极参加并组织国际儒学研讨活动,努力把新加坡的儒学研究纳人国际儒学研究的大潮之中,并使儒学研究为本国的经济建设和道德文明建设及政权建设服务。
儒学通过以上途径,逐渐传遍了东南亚。
影响 儒学传人东南亚后,对各国的政治、经济、
文化教育和伦理道德产生程度不同的影响。
政治上,自古以来儒学便影响着东南亚国家的政治发展,尤以对越南的影响最深。儒学初传越南,因当时越南社会远较中国落后,儒学传人后,加速了越南封建化的历史进程,之后对建立、健全越南的封建制度亦做出了贡献。理学阶段的儒学更成为越南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作为越南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控制其思想界长达400余年。其他国家虽不如越南受影响深,但其礼仪法度及各种行政、职官制度亦程度不等地接受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即使到了近、现代,儒家思想在东南亚的政治生活中亦仍起作用。越南和新加坡等国的政治领袖,不少人学过儒学,如李光耀、王鼎昌、吴庆瑞等均有良好的儒学修养。至今他们仍然吸收儒家思想来加强政权建设,以儒家以德治国的主张治国安邦,不仅强调国家领导人要加强道德修养,以身作则,而且政府在学校和社会上亦大力推行儒家伦理。
经济上,儒家重农的经济思想也影响到东南亚的经济发展。古代越南便在儒学影响下以农立国。1473年黎圣宗“亲耕籍田”并“率群臣耕”。1674年黎嘉宗把“劝课农桑”作为地方官治理地方的要务。近世新加坡更把儒学应用于现代化的经济发展,认为发展经济企业必须搞好人事管理,职工必须拥有良好的工作态度。而儒家以礼待人、讲究信用、尊重他人、以和为贵的思想,有助于人际关系的协调。儒家主张上司对下属要宽厚谦和,下属则应忠于职守。这种强调上下合作的思想有助于现代企业的人事管理。儒家注重学习、敬业乐群的思想则被用来培养良好的工作态度。
文化教育是这一地区受儒学影响最深的领域之一。越南受影响最大。古代越南既无文字亦无学校。汉字和儒学的传人为学校的出现创造了条件,随后越南出现学校教育。且越南自古以来无论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均与儒学结有不解之缘。古代越南从中央到地方、从官学到私学、从高等教育到初等教育、从学校教育到家庭及社会教育实行的均是儒学教育,使越南从养士制度到取士制度全面儒学化。越南亦尊孔子为“至圣先师”,近世更以孔子诞辰为教师节。尊孔读经不仅是中国也是越南封建教育的特点。新加坡华人19世纪也办有崇文阁、萃英书院、养正书室等传授儒学的学堂。这些学校主要学习四书、五经(见六经)。办学目的是使“斯文蔚起,人人知周孔之道”,进而使整个国家“化为礼仪之邦”。至今新加坡的学校里和社会上仍然以儒学为内容进行道德教育。孔子的师德仍是教师学习的榜样。其他国家自儒学传人后也都先后办有以尊孔读经为特点的学校。此外东南亚华人还办有不少宣传儒学的报刊,成立有研究和宣传儒学的学术团体和文化会社。东南亚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及文化发展在古今均打有儒学的深刻烙印。
儒家的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极大地影响着东南亚道德文明的发展。从古至今各国均不同程度地吸取了儒家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教育方法来建设本国的道德文明。儒家的忠、孝、节、义、信、勇、仁、恕等道德规范不仅为华人所固守,也对原有居民潜移默化产生作用。古代越南儒学曾占统治地位,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也占支配地位,自王公大臣至平民百姓皆以儒家的道德准则立身处世,违者便要受到舆论谴责甚至惩罚。新加坡近两个世纪以来均以儒家伦理推进道德文明建设,认为儒家注重修己爱人,强调推己及人,讲究自省慎独,教人自尊尊人,以此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可以培养出道德高尚的人民。
见儒学在越南。
编辑:李婕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