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左传正义·孔疏》
《春秋左传正义》系唐代官书,《五经正义》之一。唐代孔颖达奉诏编撰,谷那律、杨士勋、朱长才、马嘉运、王德韶、苏德融、隋德素等参与编撰或对其参定,赵弘智复审。成书于唐贞观十六年(642)。注文取杜预注,疏文以刘炫义疏为本,辅以沈文何之注,若二者具违,则申以己意。关于书名与卷数,孔颖达序名直称“《春秋正义序》”,中无“左传”二字,序自言卷数凡36卷。《新唐书·艺文志》著录亦云:“《春秋正义》三十六卷。”与孔氏自序同,是此书初时当名《春秋正义》。宋庆元绍兴刻本,书名已改为《春秋左传正义》,卷数未变。而宋刘叔刚刻本又改名为《附释音春秋左传注疏》,卷数为60卷。清乾隆武英殿本名为《春秋左氏传注疏》,凡60卷(另《正义序》1卷、《左传序》1卷、原目1卷、传述人1卷,每卷卷末附校刊记)。阮元校刊本60卷。四库缮写本书名为《春秋左传正义》,凡60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议说:“有注疏而后左氏之义明,左氏之义明而后二百四十二年内善恶之迹一一有征。”此说堪称公允之论。
《春秋正义序》 唐代孔颖达撰。孔颖达认为,孔子因鲁史而修《春秋》,据周礼以正褒贬,“一字所嘉,有同华衮之赠;一言所黜,无异萧斧之诛。所谓不怒而人威,不赏而人劝,实永世而作则,历百王而不朽者也”。对《春秋左氏传》的传述与训诂,孔颖达认为,两汉诸家杂取公羊、穀梁以释《左传》,大有凿枘之嫌。惟晋杜预所著《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专取左丘明之传解释《春秋》,无不契合。故“校先儒优劣,杜为甲矣”。晋以后以传《春秋左氏传》著称者有沈文何、苏宽、刘炫诸家。沈氏于义例粗可,而于经极疏;苏氏则不体本文,专以攻击贾逵、服虔为务;刘氏聪慧,但其“意在矜伐,性好非毁”,既习杜预之注而又攻杜氏,故其所为经注,“易者,必具饰以文辞;其理致难者,乃不入其根节”。然三者相较,唯刘氏犹有可观。故孔颖达撰疏仍以刘氏为本,并辅以沈氏补其疏漏。若两者具违,则申以己意。此外,序言还对参加编审的人员做了简要说明。
编辑:李婕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