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打开微信扫一扫
经类_中国孔子网

《礼记正义·孔疏》

来源:作者: 2017-11-08 10:27:00

  《礼记正义》系唐代官书,《五经正义》之一。唐代孔颖达奉诏主持编撰,朱子奢、李善信、贾公彦、柳士宣、范义、张权、周玄达、赵君赞、王土雄等参与编撰或共同商定,赵弘智复审。成书于贞观十六年(642)。经文取戴圣所传礼49篇,注文采郑玄注。疏文以皇侃义疏为本,以熊安生义疏补所未备,广征博引,词富理实,蔚为大观。《礼记正义·孔疏》承袭儒家重礼传统,并在理论上有所发展,使其更趋系统化。孔疏礼学的主要内容有:①宣扬礼的先验性。继承《礼运》之说,认为礼起于天地未判之前,太一之中即含礼在。“礼者,理也”(《礼记正义·卷首》)。天地既判以后,天居上为尊,地处下为卑,是礼与天地俱兴。“物生则自然而有尊卑,若羊羔跪乳、鸿雁飞有行列,岂由教之者哉?是三才既判,尊卑自然而有”。②建构礼学的系统框架。礼,为理、为体、为履。含于太一为理,统于人心为体,践而行之为履。由理而体,即人心体天地自然之理而为人伦规范之礼,此礼之所以能经天地理人伦之谓。礼有三百三千,虽并立俱陈,统称之为礼,但其中有体履之分,即《周礼》为体,《仪礼》为履。“《周礼》为体者,《周礼》是立治之本,统之心体,以齐正于物,故为礼”。“《仪礼》但明体之所行,践履之事,物虽万体,皆同一履”。仪礼,履之以威仪,又称曲礼,品类繁多,概而言之,则不外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五种,囊括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规范了人们的行为举止。③重视礼的社会作用。礼规定了君臣老幼男女尊卑贵贱之位,并通过一定的威仪加以体现,以抑制浮薄躁动、无所不为的越轨行为,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特权,促进封建等级制度的完善和巩固。所以,孔颖达说:“顺之,则宗袥固,社稷宁,君臣序,朝廷正;逆之,则纪纲废,政教烦,阴阳错于上,人神怨于下。故曰:人之所生,礼为大也。非礼,无以事天地之神、辨君臣长幼之位,是礼之时义大矣哉!”

  《礼记正义》序称凡70卷,《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著录并同。宋福建刻本《附释音注疏礼记》作63卷,明万历监本、明崇祯汲古阁本、清乾隆武英殿本、阮元校刊本并同。

  《礼记正义序》 唐代孔颖达撰。孔颖达认为:“夫礼者,经天纬地,本之则太一之初;原始要终,体之乃人情之欲。”太一之初,天地未分,理在混沌元气之中,体之于人情之欲则为礼。“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物而动,性之欲也。”性欲之发,喜怒哀乐、动静爱恶不一,于是人有“精粹”与“浮躁”之别。礼之生,崇精粹而制浮躁,维系尊卑贵贱,调节社会秩序。故“非礼,无以事天地之神、辨君臣长幼之位,是礼之时义大矣哉”。对于《礼记》的传述,他认为,两汉以来,歧见纷繁,“大小二戴共氏而分门,王郑两家同经而异注”。至于南北朝与隋,其为义疏者尤盛,而能见之世者,南唯皇侃,北唯熊安生。熊氏失于多引外义而背本经,皇氏失于章句繁广,且既尊郑玄而又多乖郑义。熊、皇相比,皇又居上。孔疏主郑注,亦多附会之处,特不自知耳。序言对《礼记正义》的编写原则和参加编撰人员,也做了简要说明。

编辑:李婕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