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
周代人所作占筮书。亦有他说。后又逐渐成为哲理之书。儒家经典,六经之一。原名《易》,汉代人通称为《易经》。古人向神灵卜问吉凶的方法,有龟卜和占筮。筮用蓍草,按一定的规则推算数目的变化,求得某种卦象,从而推测吉凶。上古时代,太卜掌三易之法,连山易、归藏易早已失传,仅有《周易》存流于世。“易”字,一说为“简易”之义;另一说为“变易”之义,意为以蓍草数目的变化,推求问事之变,借以释疑。“易”前加以“周”字,一说指周代人的筮法;一说指周遍之易,即探讨普遍的变易法则;近来,又有人说周即圆,有循环之义,乃探求循环变易的法则。现传《周易》有通行本和帛书本。
成书年代和作者 《周易》成于何时,作于何人,迄今无定论。《汉书·艺文志》提出“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之说,认为伏羲氏画八卦,周文王演为六十四卦,并作卦辞和爻辞,而孔子作传以解经。东汉经师又提出周公旦作爻辞说。到了宋朝朱熹,概括为“人更四圣”说。这些传统的说法,陆续为后人所否定。五四运动以后,新史学兴起,学术界普遍认为《周易》非文王周公所作。主要证据是,卦爻辞中讲到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有的出于文王周公之后,从而断定《易经》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乃陆续形成的作品。关于《周易》经文形成的年代,近人虽有不同的说法,但大多数认为,其基本素材是西周初期或前期的产物,因为卦爻辞中所提到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其下限没有晚于西周初期的。
内容 《周易》是周人占筮的典籍,其内容由卦象、卦辞和爻辞三部分组成。卦象即卦的图象,由阳爻“一”和阴爻“--”两种爻象,按每卦6画排列组合而成,共64种卦象。卦中6画的排列从下到上,用初、二、三、四、五、上表示序位,阳爻称九,阴爻称六,爻象共384。解说卦象的辞句称为卦辞,系于卦象之下;解说爻象的辞句称为爻辞,分列卦辞之后。卦辞共64条,爻辞384条,加上乾卦“用九”、坤卦“用六”,总称为筮辞,共450条。筮辞是占问某事时的原始记录,并非某一人的创造,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掌管卜筮的人,在每次占卜之后,将所得的兆象和占断的辞句记录下来,藏于府库。到年终,又将这些积累起来的筮辞加以统计、整理,进行筛选。巳经应验的则选出来,作为以后占筮时的参考或依据。《周易》中的卦爻辞,就其素材说,就是从大量的筮辞中挑选出来的,而编纂者们又对这些素材进行加工润色和编排整理,大概就形成了《周易》这部占筮用的典籍。
卦序 《周易》中六十四卦象的排列顺序,被称为卦序。
卦爻辞中的世界观 卦爻辞的内容大致有三类:①以自然现象的变化比拟人事,如大过卦九五爻辞说:“枯杨生华,老妇得其士夫,无咎无誉”;②人事的得失,如渐卦九三爻辞说:“夫征不复,妇孕不育,凶”;③判断吉凶的辞句,如坤卦卦辞说:“元亨,利牝马之贞”,以及“咎”“无咎”“厉”“悔”“悔亡”“吝”等。这表明《周易》乃占筮的典籍,本为卜筮而作,并不是用来表述某种理论体系的。其卦爻辞和卦象之间也没有逻辑的必然联系。但是,其中所讲的事件和问题,却反映了中国古代奴隶制的社会生活。在其神秘的形式中,也蕴含着较深刻的理论思维和朴素的辩证观念,表现了一定的世界观。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点:①其将自然现象同人类生活联系起来考察,或借自然现象的变化说明人事活动的规则,即认为天道与人事具有同一性。②承认事物存在着对立面和对立事物的互相转化。其卦爻辞反映了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许多对立事物。就卦名说,有乾坤、泰否、损益、既济未济;就社会地位说,有大人和小人、父母、夫妇;就人的德性说,有君子和小人;就生活遭遇说,有吉凶、得失、利和不利等。并且认为,有些事情,特别是人的社会遭遇,不是固定不变的,其对立面是可以转化的。如泰卦卦辞说:“小往大来。”否卦卦辞说:“大往小来。”泰卦九三爻辞说:“无平不陂,无往不复。”乾卦九五爻辞说:“飞龙在天。”上九爻辞则说:“亢龙有悔。”这些都表现了物极则反的观念。③有些卦爻辞,不仅示人以吉凶,同时予人以教训,令人的行为按照某种规范而行动,有劝戒之意。后来,《周易》被认为是讲天人之道即世界根本原理的学问,被认为是讲事物变易法则的学问,被认为是讲人生修养的典籍,都是从这三点中推衍出来的。
影响 《周易》的流传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在春秋时代,就已被人们视为重要的典籍,据《春秋左氏传》《国语》记载,当时的史宫就常以《周易》作为依据,推测人事的吉凶,进入战国时代,随着哲学流派的形成和百家争鸣的开展,许多学派,包括儒家、道家、阴阳五行家和法家中的人物,对《周易》进行了这样或那样的解释。其总的倾向是探讨《周易》的原理,从哲学的高度解释筮法以及《周易》的内容,从而使《周易》这部用来占筮的典籍,演变为一部讲哲理的书。到了战国后期,对《周易》的研究逐渐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一些系统解释《周易》的文字陆续被收集起来,汇成《易传》。秦代焚书,不焚易书。至汉代,经学兴起,《周易》被列为五经之首。关于《周易》经传的解释,称为“易学”。易学源远流长,历时两千多年,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形成了许多流派,如象数学派、义理学派等,其内容也不断丰富和发展。许多著名哲学家,依据《周易》经传提供的思想资料,建立和阐发自己的哲学体系。《周易》流传下来影响最大的是魏王弼、晋韩康伯注本、唐孔颖达疏(见图),亦称《周易正义》,收入《十三经注疏》中。宋朱熹撰《周易本义》,为宋代以后的通行本。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本《周易》,抄写于汉文帝初年,与传世的各家《易》本均不同,是现存《周易》中最早的别本。古今注易者,多达数百家,在儒家经书中为数最多。影响较大和具有特色的注解有:唐孔颖达的《周易正义》、李鼎祚的《周易集解》、宋程颐的《伊川易传》、朱熹的《周易本义》、现代闻一多的《周易义证类纂》和高亨的《周易古经今注》。
《彖》 《周易》里解释六十四卦每卦卦名、卦辞的传文。是《易大传》即十翼7种传文之一,亦称《彖传》。彖字训材,亦训断。材,构成一卦之才德。一卦之才德即一卦之卦义。断,对一卦之卦义的判断。训材、训断虽有不同,但是并不抵触。卦辞是对一卦之卦义的统括,故卦辞亦称彖或彖辞,因而解释卦辞的传文叫《彖》或《彖传》。
《周易》六十四卦分为上下两部分。《彖》是解释卦辞的,故也分为上下两部分,称作《彖上》《彖下》。在汉代,《周易》至少有两种传本。一种是由田何、丁宽、田王孙、施雠、孟喜、梁丘贺等人相继传授的本子。这种本子把《周易》的经文、传文分开讲,《彖》解释六十四卦卦名、卦辞的文字全部集中在一起,分为上下篇,不与六十四卦混在一起。另一种是费直传的本子。这种本子把《彖》(以及《象》《文言》)与卦混在一起,也就是说它用传来释经,把经、传结合起来。后来郑玄、王弼注《易》都使用这个本子。至今通行的《周易》本子仍是这一种。
关于《彖》制作时代的问题,大体上有两种说法。《史记》《汉书》以为包括《彖》在内的十翼是孔子作。这是传统的说法。本世纪以来陆续有人提出新的说法,说十翼非孔子作,不是出于一时一人之手。于是产生十翼7种传文谁先谁后的问题。多数人认为《彖》的制作早于其余各篇,而制作的绝对年代则或以为接近孔子身后七十子后学之时,或以为战国中期,或明确地说在《孟子》《荀子》之间,或说在秦汉之际,其说不一。
《象》 《周易》里解释六十四卦每卦卦象和三百八十四爻每爻爻象的传文。是《易大传》即十翼7种传文之一,亦称《象传》。《系辞下》云:“象者像也。”象即像,相似、形象的意思。《周易》通过卦象与爻象表达思想,故解释卦象和爻象的传文叫《象》或《象传》。
《周易》六十四卦分为上下两部分,《象》是解释卦象和爻象的,故也分为上下两部分,称为《象上》《象下》。无论《象上》《象下》,又各分两类,一类是解释卦象的,称为“大象”;一类是解释爻象的,称为“小象”。《象》与《彖》的情况相同。有的《周易》本子与六十四卦不混,独立成篇,篇分上下;有的《周易》本子与六十四卦混,“大象”列《彖》之后,“小象”列各条爻辞之后。
“大象”的句式整齐划一,简洁精炼。每卦的“大象”都包含两句话,前一句揭示这一卦的卦象,后一句根据卦象引申出对政治和人生的指导性意见。全是面对天子、诸侯、圣人、君子说话。严格地说,“大象”不是解释卦象,而是应用卦象。虽然不是解释卦象,但是与卦象有深刻的内在联系。解释爻象的“小象”,文字简约而且艰涩,往往不易理解。
关于《象》制作时代的问题,与《彖》的情况大体类似。
《文言》 《周易》里解释乾、坤两卦卦辞和爻辞的传文。是《易大传》即十翼7种传文之一,亦称《文言传》。为什么解释乾、坤两卦卦辞和爻辞的传文叫做“文言”?古人有各种说法。梁武帝说“文言是文王所制”,陆德明说“文言,文饰卦下之辞也”,刘瓛说“依文而言其理,故曰文言”,孔颖达说“释二卦之经文,故称文言”。这些说法,一直没有得到公认。今人也不能做出令人信服的说明,可以存疑。又,为什么《文言传》仅释乾坤两卦而不及其余六十二卦,虽有一些解释,但都是猜测之辞,未可视为定论,故也只可存疑。
关于《文言》制作的时代问题,《史记》《汉书》都肯定地说是孔子作。但是乾《文言》解释“元、亨、利、贞”的一段话又见于《左传》襄公九年所载妇人穆姜语,而穆姜为此语时,孔子尚未出生。又乾《文言》释“元、亨、利、贞”之后的文字皆冠以“子曰”,显然非出孔子手笔。因此宋人欧阳修作《易童子问》提出“《文言》疑非孔子作”。今人更有诸多新说。有人说《文言》是子夏等弟子对孔子生前言论所做的记录,有人说《文言》是战国晚期经师讲解乾坤两卦卦爻辞的记录,有人说《文言》年代当在司马迁之后,昭帝、宣帝之间。有人以为《文言》除弟子记录孔子言论外,还有采纳前人成说和孔子亲笔写定部分。
《系辞》 《周易》里对《易经》之诸如八卦的产生、六十四卦的构成、《易》书的特点、思想内涵和哲学性质等重要问题做通论性分析、探讨的传文。是《易大传》即十翼7种传文之一,亦称《系辞传》。因为全篇文字较长,所以分为上下两部分,称《系辞上》《系辞下》。又因为是通论性的文字,所以附在六十四卦经文之后。1972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周易》中有《系辞传》2700多字,与传世本的《系辞传》有出入。帛书《系辞传》中没有大衍之数这一章,却移入了传世本《说卦》“昔者圣人之作易也”至“易数也”之开头三段文字。
《系辞》实际上是一篇关于《易经》的哲学论文,《易经》的许多重要问题由于有了它的发掘和分析,才成为可以理解的东西。它还保存了《易经》筮法的材料,提出了《易经》最后形成于殷周之际的推断,对于后世的易学研究是至为宝贵的。
《史记》《汉书》说《系辞》是孔子作。宋人欧阳修作《易童子问》,提出质疑,以为《系辞》不是孔子作。今人更有诸多不同的说法。有人说《系辞》作于战国前期,《庄子》成书之前;有人说《系辞》是秦汉之际的作品;有人说《系辞》写成于司马迁之后,汉昭帝、宣帝之间。有人说《系辞》不但不是孔子作,也不是儒家学派的作品,而是道家思想的产物。有人则认为《系辞》是孔子作的传统说法不容否定,《系辞》的思想不但属于儒家,而且与孔子一致;文中除弟子记录孔子语和采取前人成说以及少数几处后人窜入的以外,大部分是孔子亲笔写定。种种说法争论不已,迄无定论。
《说卦》 《周易》里说明八卦的产生、名称、方位、性质、取象、构成的传文。是《易大传》即十翼7种传文之一,亦称《说卦传》。《说卦》和《系辞》一样,是通论性的著作。不同的是《系辞》讨论的问题广泛、全面,而《说卦》主要说明八卦,略及其他。
《说卦》提出了八卦方位的问题。“天地定位”至“易逆数也”一段实际上是说乾坤居南北,“雷以动之”至“成言乎艮”一段是说离坎居南北。《说卦》指明了八卦的名称和它们所反映的万物的8种性质,以及八卦的诸多取象。“乾天也,故称乎父”至“谓之少女”一段提出了八卦中乾坤2卦是父母,其余6卦是子女,6卦分阴卦阳卦的说法。宋人苏轼作《东坡易传》的卦变说即本于此。《说卦》开头至“易逆数也”三段文字正确地概述了《易》先有蓍(筮)后有八卦,提出“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的命题,最后有六十四卦的形成过程。它指出《易》反映天道、地道、人道;人道的本质是仁与义;组成六画卦的爻的特点是阴阳变动,柔刚迭用。这是十分深刻的,也说明它的作者是儒家,不是道家。
关于《说卦》制作的时代问题,《史记·孔子世家》明确说是孔子作。宋人欧阳修的《易童子问》和清人崔述的《洙泗考信录》以为不是孔子作。今人有的说作于战国初期至中期,有的说作于战国晚期,有的说作于秦汉之际,有的说作于西汉宣帝、元帝之间。有的学者认为今人的这些说法,皆不能视为定论,《史记》的说法不能轻易否定。
《说卦》还有一个是否因遭秦火而一度亡佚的问题。有一种说法认为《说卦》遭秦火而亡佚,到西汉宣帝才发现,其根据是《隋书·经籍志》“及秦焚书,《周易》独以卜筮得存,唯失《说卦》三篇,后河内女子得之”的记载。但是《隋书》的记载未必可信。《史记》明言《说卦》系孔子作,证明司马迁见过《说卦》。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系辞》有传世本《说卦》开头的三段文字,证明汉文帝时《说卦》至少有一部分仍存在。
《序卦》 《周易》里说明六十四卦卦序及其哲学含义的传文。是《易大传》即十翼7种传文之一,亦称《序卦传》。对于《序卦》的意义向来有争议,许多学者对它持否定的态度。韩康伯说《序卦》讲的不是《易》之蕴,叶适说它浅鄙,康有为说它肤浅。但是有更多的学者承认它揭示了传世本《周易》六十四卦排列结构的深刻的哲学内涵。
《序卦》正确地揭示了传世本《周易》六十四卦排列结构的特点及其哲学含义。根据《序卦》的解释,把乾坤两卦排在六十四卦之首,反映宇宙间先有天地然后生成万物的事实。把其余62卦排列在乾坤两卦之后,表明天地之间除万物之外,别无其他。有了万物之后,人类得以产生。人类有了夫妇关系是关键一环,由此产生父子、君臣、上下,从而有礼义制度,因此下经34卦之首是咸卦,咸卦是讲夫妇关系的。六十四卦的最后一卦是未济,《序卦》释之曰:“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序卦》不足之处是它没有指出首乾次坤的思想蕴含,而这在《系辞》中有充分的说明。《序卦》对某卦次以某卦的牵强解释,是它的明显的理论弱点。
关于《序卦》制作时代的问题,古今学者说多歧异。《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未及《序卦》。《汉书·艺文志》:“孔氏为《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明言孔子所作《易传》包括《序卦》。宋人欧阳修的《易童子问》和清人崔述的《洙泗考信录》以为《序卦》非孔子作。今人则有的认为《序卦》作于战国魏襄王之后,有的认为作于秦统一前后,有的认为作于西汉宣、元二帝之时。今人诸说都是猜测之辞,不宜视为定论。《汉书·艺文志》的记载不应轻易否定。问题是《史记·孔子世家》为何言孔子作《易传》而不及《序卦》,有待进一步研究。
《杂卦》 《周易》里对六十四卦卦义和卦序做出与《彖》《象》《系辞》《序卦》不同或不全相同的另一种解释的传文。是《易大传》即十翼7种传文之一,亦称《杂卦传》。杂,杂糅。杂卦,把六十四卦按照卦义,或以同或以异,错综杂糅地组合起来。《周易》六十四卦已按乾坤居首,既济未济居末的次序排列,《序卦》对这样排列的意义和各卦的卦义已有说明,为什么又作《杂卦》另搞一套,这是一个有待研究的问题。
《杂卦》的内容有以下特点。①《周易》六十四卦排列的根据是卦画,卦画非复即变的两卦排列在一起,而《杂卦》排列六十四卦的根据是卦义,卦义相异或相类的两卦排列在一起。②按卦画关系排列的《周易》六十四卦,两两相偶,一贯到底,而《杂卦》按卦义关系排列六十四卦,两两相偶只到第56卦,自大过以下8个卦则各自独立。③《杂卦》对卦义的概括有些与《序卦》同,如蹇难解缓。有些与《序卦》不同,如离丽坎陷,《杂卦》作离上坎下。
关于《杂卦》制作时代的问题,向无定论。《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作《易传》而不及《杂卦》,《汉书·艺文志》明确地说《易传》 10篇都是孔子作,而只列举《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也不及《杂卦》。宋人欧阳修的《易童子问》、清人崔述的《洙泗考信录》都否认《杂卦》是孔子作。今人则将《杂卦》制作的时代推后。有人说制作于战国初期,有人说不会晚于战国中期,有人说当作于魏襄王之后,有人说作于秦统一之前,有人说作于西汉宣、元二帝之间,都是推测之辞,不宜视为定论。
《杂卦》还有一个是否因遭秦火而一度亡佚的问题。《隋书·经籍志》说秦焚书,《周易》亡佚《说卦》3篇,被一河内女子得到。《论衡·正说》说汉宣帝时河内女子得《逸易》一篇,朝廷将这一篇补进《易传》。有人据此认定《杂卦》于秦时亡佚,汉宣帝时发现后补入《易传》。
编辑:李婕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