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国图志叙》
清代魏源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撰。旨在说明《海国图志》一书编纂的缘起、编纂的目的和书中各篇的要旨,系统阐述作者在处理中外关系方面的思想主张。指出:《海国图志》系根据前两广总督林则徐主持翻译的《四洲志》,“再据历代史志及明以来岛志及近日夷图、夷语钩稽贯串”,扩编而成。初为60卷,道光二十七年刊于扬州。咸丰二年(1852)重补成100卷,刊于高邮。魏源认为此书不同于前人“海图之书”在于:前人之书“皆以中土人谭西洋”,此书“则以西洋人谭西洋”。说明此书是“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提出为了抵御西方列强的侵略,就必须革除“人心之寐患”和“人材之虚患”;而为了革除“人心之寐患”,就必须去虚伪、去粉饰、去畏难、去姑息养奸、去营私谋利;而为了革除“人材之虚患”,就必须做实事,讲实效,反对华而不实之空论和轻率冒险之举动。深信两“患”一除,必定国势日昌,西方列强不仅不敢再来侵犯,而且必将“俯首称臣”。其时正值中国因鸦片战争失败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面对西方列强之侵略,清廷之腐败无能和社会危机之日趋严重,魏源激于反抗侵略的爱国热忱,要求注意了解海外各国的情况,研究外国的历史、地理,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技术,旨在富国强兵。书叙表达了作者这一强烈愿望。尤其是他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长处和抵御西方列强侵略的主张,更不失为远见卓识,具有启迪人们思想的意义,对于后来兴起的维新变法思潮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师夷长技以制夷 学习外国生产技术之所长以抵御外国之侵略。清代魏源提出的反侵略和学习西方的命题。语见《海国图志叙》。原文是:“是书(指《海国图志》)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此命题是作为编纂《海国图志》一书的目的提出来的。其中所说的“夷”,是泛指当时海外各国,主要是指西方各国;所说的“夷”之“长技”,是指外国在生产技术方面的长处,主要是指造船、制炮、练兵的技术。魏源认为要学习外国之所长,就必须了解和熟悉外国的情况,而是否了解和熟悉外国的情况,又直接关系到抵御外国侵略之成败,故说:“同一御敌,而知其形与不知其形,利害相百焉。”可见,此命题的实质,是主张面向世界,了解世界。其时正值中国因鸦片战争失败而被迫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日益深重,而封建顽固派却以“天朝上国”自居,拒绝了解外国的情况,视外国之“长技”为“奇技淫巧”。因此,这一命题的提出,不仅具有反侵略的爱国主义性质,而且具有打破闭关锁国的封建传统观念束缚的积极意义,它开启19世纪60年代以来研习西学之先河。
以实事程实功 在切于国计民生之实事中见利国利民的实际功效。清代魏源关于经世致用之命题。语见《海国图志叙》。内云:“以实事程实功,以实功程实事,艾三年而蓄之,网临渊而结之,毋冯河,毋画饼,则人材之虚患祛。”此命题是为革除“人心之积患”以抵御西方列强之侵略而提出来的。魏源认为“人心之积患”有二:①“人心之寐患”,即思想之愚昧无知;②“人材之虚患”,即士习之虚而不实,是指当时之读书士子只会“口心性、躬礼义、动言万物一体”,却置“民瘼之不求、吏治之不习、国计边防之不问”而言(《默觚下·治篇-》)。说明其所指之“实事”,是“民瘼”“吏治”“国计边防”等切于国计民生之事;其所指之“实功”,是利国利民之实际成效和功用。可见,此命题包含两层意思:①提倡“实事”“实功”,反对“冯河”“画饼”之盲动与不切于实用;②强调“实事”与“实功”相统一,它们互相依存,互为根据,故说:“以实事程实功,以实功程实事”。从命题的内涵来看,它是以提倡“实事”“实功”的经世致用之学来对抗空谈心性的理学,目的在于革除虚而不实的“人材之虚患”,抵御西方列强的侵略,因而具有爱国主义的性质,开启尔后维新变法思潮之先河。
编辑:李婕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