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势之必然处见理
理与势不是两个截然分开、互不联系的东西,实际上理是通过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出来的。明末清初王夫之关于理势关系的命题。出自《读四书大全说·孟子·离娄上篇》:“其始之有理,即于气上见理;迨已得理,则自然成势,又只在势之必然处见理。”朱熹在《孟子集注·离娄章句上》中说:“有道之世,人皆修德,而位必称其德之大小。天下无道,人不修德,则但以力相役而已。天者,理势之当然也。”王夫之指出,朱熹的这种解释,是把理和势分成了两个不相联系的东西。他认为,朱熹既然对有道之世和无道之世都讲“役”,那么这种“役”就应该都是势;既然讲“理势之当然”,那么势之当然就是理。所以王夫之说:“小德役大德,小贤役大贤”,是理之当然。然而正是这种理的当然,就造成了势。“小役大,弱役强”,是势之必然。这种不得不然的势反映事物发展的当然之理,故理与势是相联系的。王夫之还批评了饶鲁(双峰)在《四书大全》中,将“有道之天”说成是“理”,“无道之天”说成是“气”的观点。他指出,“有道之天”与“无道之天”都是气,它们都要表现为势。“气之成乎治之理者为有道,成乎乱之理者为无道。均成其理,则均成乎势矣。”进而指出,饶鲁在理与势之间插入一个气是画蛇添足。因为理与气是不能分离的,而势是靠理来形成的,而不是靠气。“凡言势者,皆顺而不逆之谓也;从高趋卑,从大包小,不容违阻之谓也。夫然,又安往而非理乎?”王夫之强调在势之必然处见理,拨正了朱熹和饶鲁将理势分开的形而上学观点,在儒学史上第一次深入论证了理与势的辩证统一。
编辑:李婕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