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日生而日成
人性不是先天的、固定不变的,而是受后天的习行影响,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明末清初王夫之关于人性的命题。出自《尚书引义·太甲二》:“天日命于人,而人日受命于天。故曰性者生也,日生而日成之也。”古代关于人性的理论“户异其说”,有主张“无善无不善”者,有主张“有善有不善”者,有主张“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者,它们都把人性看成先天的、不可改变的。唯有《尚书·太甲上》说“习与性成”比较平允,它注意了后天习行对性的影响。故王夫之指出:①人性是自然界的给予和影响下产生的。人一天天生长,性也就一天天形成,即“天日命于人,而人日受命于天”。②人性虽然都是在接受自然界给予的过程中形成的,但人们在吸取自然界的给予时有纯与不纯的区别,如果吸取得纯粹,就形成善性,如果吸取得不纯粹,就会形成恶性。所以君子要不断奋发图强,天天进取,时时警惕,选择好的、坚持好的,以养成善性。这说明他看到了人在养性过程中是“有权”,即可以发挥自身能动性,“自取而自用”。③人性既可以由好变坏,也可以由坏变好,由于自然界对人的给予是无穷无尽、变化不定的,因而引起人性也经常发生变化而有所不同,世间没有什么不可改变的人性。所以他说:“未成可成,已成可革。性也者,岂一受成侀、不受损益也哉?”力图用自然界本身的变化来说明人性的变化。由于他不了解决定人性的首要因素是人的社会本质而不是自然本质,所以尽管他批判了先验的不变的人性论,但并没有对人性做出科学的解释。同时,他在反对先验人性论时也不彻底,还承认人性有一部分如仁、义、礼、智是天生的、人心固有的。
编辑:李婕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