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_中国孔子网

知行相资

来源:作者: 2017-11-22 14:38:00

  知和行是两个内涵和功用不同的范畴,但二者又是相互依赖不可分裂的,它们只有互相依赖才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明末清初王夫之关于知行关系的命题。出自《礼记章句·中庸衍》:“知行相资以为用,唯其各有致功而亦各有其效,故相资以互用,则于其相互,益知其必分矣。同者不相为用,资于异者乃和同而起功,此定理也。”宋代儒者多主知先行后,朱熹亦讲过“知行常相须”;明代王守仁则提出知行合一,抹煞了知行之间的区别,王廷相则有“知行兼举”之说。王夫之知行相资的命题批判地总结了前人的知行观点,而有所创造。他认为:①知和行是两个内容不同、功效也不同的概念。他讲的知,一方面包括人们的主观认识能力,即所谓“知能者人事也”;另一方面,包括认识的结果,即所谓“心里直下分明”的“智”。而他讲的行,指践履、实践、为、习之类。王夫之认为,王守仁就是由于不懂得知行“各有功效而相资”的道理,所以其“知行合一之说得借口以惑世”;而且他的知行合一实际上是“以知为行”。②知行虽然有别,但它们又是互相依赖,相辅相成的,“由知而知所行,由行而行则知之,亦可云并进而有功”(《读四书大全说》卷四)。③知行可以相渗透和包含。他说:“知行二义,有时相为对待,有时不相为对待。”知的过程中有行,行的过程中有知。王夫之将“知行相资以为用”提到对立统一的“定理”高度,在儒学发展史和中国哲学史上都是一种创见。

编辑:李婕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