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_中国孔子网

人心一气

来源:作者: 2017-11-16 17:06:00

  气是人心、人性的基础和本源。明末刘宗周的心性学说的命题,见于《语录》。他释人心为气,以此为基础进而形成以形气为本的人性论。①他以“气”为万物之本原的自然观,说明由“气”产生和决定了人的形、质、体、官,从而才有了形而上的“性”,“故曰性即气,气即性”(《证学杂解》)。他批评离心谈性或把心性等同的观点是“愈玄愈远”,同时也否定了人性源于“天命”“理”的观点。②从反对先天人性论出发,认为人性的好坏是靠后天所处环境和主观努力程度而发展变化的,把人的贤愚、圣凡差别归之于后天的习和学,“习于善则善,习于恶则恶”(《习说》)。③指出“义理之性”与“气质之性”非但不对立,且“义理之性”寓于“气质之性”中,“道心”寓于“人心”,故曰“人心道心只是一心”(《中庸首章说》)。“天理”和“人欲”也是“同行而异情,故即欲可以还理”(《学言上》),把天理与人欲统一起来,且认为可相互转化。刘宗周有时又承认先天人性论和先天道德观,把“意”和“道心”作为“心”的主宰,主张“道心即人心之本心”“义理之性即气质之性之本性”(《学言中》),并提倡“主静”和“慎独”,要求通过内心省察以求“识得天命之性”(《语录》),表现出他思想的矛盾。

编辑:李婕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