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体工夫原来合一
体认本体与道德修养不相分离,知与行不相分离。明代顾宪成提出的强调、重视实践的命题。出自《证性编·罪言上》,针对王学末流宣扬王学的“无善无恶是心之体”说和只言本体、不说功夫、排斥实践的空疏学风。顾宪成释曰:“道性善是说本体,称尧舜是说工(功)夫”(《经正堂商语》),要人们以尧、舜为榜样致力于仁义礼智为内容的“道性善”目标。他否定有“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见(现)成良知”“见成圣人”,重新解释孟子之说为“不能而学亦良能”“虑而知亦良知”(《小心斋札记》)。他反对空谈本体而不重践履的学风,指出为了体认天理和“行知天理”,必须发愤忘食、好古敏求和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倡导贵践履的学风。东林人士多持此说。高攀龙指出,本体与功夫是否合一,正是朱学与王学、实与虚、“心非性”与“心即性”的分界,也是儒与佛的分界,故说“学问不贵空谈贵实行”(《东林书院志》)。史孟麟则提出:“有本体自有工夫,无工夫即无本体。”(《东林学案》)此后,刘宗周提出了“本体只在日用常行之中”和“即知即行是谓真知”的论点。顾宪成提出的此命题,对于明清之际务实致用学说的发展有启迪作用。
编辑:李婕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