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_中国孔子网

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

来源:作者: 2017-11-13 17:36:00

  北宋苏轼提出的有关艺术创作的命题,是儒家美学理论和文艺理论之一。语出《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苏轼反对在绘画中枝枝节节地随想随画,认为那样会把活物画得毫无生机,既不能达物之妙,也不能传己之神;要求下笔之前应经过长时间的艺术构思,使艺术形象完整而生动地呈现在自己的心中,并产生不可遏止的创作冲动,然后振笔直遂,完成创作。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这一命题精辟地揭示了艺术是艺术家的审美创造、而非匠人的工艺之技这个本质特征,确属真知灼见,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简化为“胸有成竹”广泛流传。当然,作为审美创造的艺术创作是活的,具有随机性的特点,也不应把“胸有成竹”看死。故清代郑燮又提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与“手中之竹”三者的区别。但这只是对“胸有成竹”的补充,而非反驳。郑燮明言:“然有成竹、无成竹,其实只是一个道理。”(《题画》)

编辑:李婕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