讽谕
以委婉含蓄的方式反映社会问题,批评上政。儒家关于文艺的社会政治功能的概念。《诗经》中就不乏这样的作品。《诗大序》所谓“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即含此意。“讽谕”一词出现于汉代,如班固《两都赋序》:“或以抒下情而通讽谕。”《汉书·艺文志》:“汉兴,枚乘、司马相如,下及杨子云,竞为侈丽宏衍之词,没其讽谕之意。”这一传统发展到唐代白居易,无论在实践上还是在理论上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写有大量反映民生疾苦的“新乐府”和关乎美刺比兴之作,通称为“讽谕诗”,列于诗集之首,视为自己最有价值的作品。并围绕这些“讽谕诗”发表了许多言论。他突出了诗歌的讽刺作用,呼吁“君兮君兮愿听此:欲开壅蔽达人情,先向歌诗求讽刺”(《采诗歌》)。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救济人病,裨补时阙”。在艺术特点上,他提倡“辞质而径”“言直而切”“事核而实”“体顺而肆"(《新乐府序》),以充分发挥讽谕的功能。
编辑:李婕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