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盛言宜
唐代韩愈对立德与立言关系的命题。他认为“古之立言者”,要“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只有“养其根而竢其实”,根茂才“其实遂”,也惟有“仁义之人,其言霭如也”。因此提出要“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他又以气与言做比喻,认为气是水,言是浮物,只有“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韩昌黎集·答李翊书》)。韩愈所谓“根”与“气”,是指作者的道德人格修养,他主张“词必己出”,“唯陈言之务去”,谓写文章要有自己的见解,反对抄袭别人。还要从实际出发,做到“因事陈词”,使文章语言“与事相侔”,不讲多余的话,也不要辞不达意,必须使“其事顺,其理切”。就像孔子说的,“有德者必有言,信乎其有德,且有言也”(《上襄阳于相公书》),此谓之气盛言宜。
韩愈这个命题为李翱所继承,谓“气直则辞盛,辞盛则文工”,肯定作者的道德修养对文辞的制约作用,从而论证了立德对立言的支配关系。
编辑:李婕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