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
宋明理学中以人心为宇宙本体的学说。提倡这一学说的代表人物为南宋的陆九渊和明代的王守仁,故又称陆王心学。
词源 “心学”一词,最早见于唐代韩愈“谁言宾朋老,猶自将心学”的诗句(《昌黎先生集》卷八),此指修心之学,非学说名称。北宋邵雍的《皇极经世》卷八下以“心学第十二”为题,首句即云:心为太极,此以“心学”为学说名称之始。宋儒言传心之学,均用“圣学”而不名“心学”。至明王守仁《象山文集序》则谓“圣人之学,心学也,尧舜禹之相传授”。此以孔孟儒学为“心学”,而以陆九渊为心学传人,以自己为心学的后继者。明代“心学”一词流行,但所指多为六经孔孟之学,非特指陆王学派。现代哲学家冯友兰以为“心学之名可以专指象山一派之哲学”(《中国哲学史》940页),并以之与朱熹一派的理学相对而言,中外学者纷然从之,于是“心学”成了专指陆王之学的特定概念。
形成 程颢、程颐是宋代理学的奠基人,但二人的学术思想大同中有小异。程颐以理为离物而独存的绝对概念,强调理对万物的绝对决定性;程颢则以理为一类事物的自然趋势,不做形上形下之分,并提出天地万物与我浑然一体,主张只心便是天、“己便是尺度”。二程弟子谢良佐进一步加强了理学中重主观精神的倾向,提出心为“天之理”,主张“心与天地同流,体与神明为一”(《论语解序》)。到了南宋中期陆九渊进一步发挥了程颢的思想而对程颐和朱熹将理与心分而为二甚不满意。他少年时代就提出“伊川之言,奚为与孔子孟子之言不类”(《陆九渊集》卷三十三《象山先生行状》),并省悟到“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同上)。后来进而认识到求圣人之道,主要不是靠读书,而靠发明本心,朱熹的哲学会造成士人只重诵古人书而忽视主观精神修养的流弊。1175年在信州(今江西上饶)鹅湖的哲学辩论会上以及其后同朱熹的通信中,就无极和太极、阴与阳、气质之性与天命之性、天理与人欲等理学的基本问题,批判了朱熹的思想,从而独树一帜,创立了心学学派,成为程朱理学的对立面。象山心学在当时吸引了很多弟子,其及门弟子大体集中于江西、浙东两地。江西者以傅梦泉、邓约礼、傅子方为首,史称“槐堂诸儒”,着力于构筑陆派门户,确立陆学宗派;浙东者,以杨简、袁燮、舒璘、沈焕为代表,由于其活动于四明山麓、甬江流域,史称“甬上四先生”或“四明四先生”。他们着力于心学的阐发,在南宋学术史上有显著地位。
主要内容 以陆九渊为代表的心学,远承孟子“尽心”说,近继程颢“心是理”的命题,建立了以人心为宇宙本体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其主要理论观点如下。
①“心即理也”的本体论。陆九渊不同意朱熹的“即物”才可“穷理”的理论,而认为充塞宇宙万物的理(道)即在心中,发自心中。他说:“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陆九渊集》卷十一《与李宰》之二)陆九渊所谓的心既是宇宙本体又是伦理性实体,心即理。
②发明本心的道德自觉论。陆九渊认为即物穷理的方法是行不通的,只要发明本心就能判断是非。“苟此心之存,则此理自明”,“是非至前,自能辨之”(《陆九渊集》卷三十四《语录》)。他否定感官对于认识的重要性,认为“闻见愈杂,知识愈迷”(《陆九渊集》卷三十二《拾遗》)。发明本心的途径就是将受外物影响而产生的“意见”和“物欲”“剥落”净尽,从而使“心为之灵”,“理为之明”。
③“明理”“立心”“做人”的价值论。陆九渊心学所要达到的价值目标是明理、立心、做人。“明理”是确认世界皆理的道理;“立心”就是体认天地万物皆心所生,收拾精神,自做主宰,不执着于一事一物,受外物支配;“做人”就是做伦理道德的完人,做“举头天外望,无我这般人”的超人。“做人”即实现人的价值,是最终目标。
④易简工夫的方法论。陆九渊在鹅湖会上与朱熹辩论,明确地把自己的方法概括为“易简工夫终久大”,把朱熹的方法说成是“支离事业竟浮沉”。易简工夫就是从“日用处开端,从眼前道理”做起,切己自反,改过迁善,进行道德修养。这样的方法才能“先立乎其大者”,而朱熹的“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的方法是博而寡要,杂琐支离,不得要领。
陆九渊心学是主观唯心主义,它的最大特点是强调主体能动精神,重视主观精神作用。但其中掺杂了不少禅学思想。
发展和影响 陆九渊之后,其弟子继续传播心学,并有所发展,如杨简把心即理发展成为“万物唯我”的唯我论。但由于程朱理学成为官方统治思想,心学影响不大。明代中期,陈献章由朱学转向陆学,王守仁更以陆学传人自任,宣扬心学。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认为“意之所在便是物”。他总结了陆九渊、陈献章的发明本心说,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说,把心学主观唯心主义发展到了高峰。明代后期,王学大盛,形成了许多学派,其中王艮创立的泰州学派有挣脱封建礼教束缚的倾向,李贽的异端思想深受其影响。明末刘宗周的蕺山学派也由王学演变而来,其弟子黄宗羲的思想也打上了王学烙印。
从南宋至明末清初,心学对动摇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禁锢,触发早期启蒙思想的产生,都有深远的影响。近代的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也曾利用王守仁心学的某些思想破除理学教条,鼓吹维新。明末清初,王学传人日本,形成了“阳明学”,对后来的明治维新,也起过一定作用。当然,心学中,特别是泰州学派的思想中也包含了不少要人们明哲保身,安贫乐道,做忠臣孝子的消极因素。
心学的代表著作有《陆九渊集》《王文成公全书》《王心斋集》等。
编辑:李婕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