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学
宋代以道德性命为内容的儒学。又称理学。道学一词,最早见于《礼记·大学》:“如切如磋者,道学也。”汉王充著《论衡》云:“人无道学,仕宦朝廷,其不能格致也,犹丧人服粗,不能招吉也。”(《量知篇》)此二处“道学”,俱指学问。至晋时,许穆之《孔门三子·子思子》云:“忧道学之失传而作也”,已以道学指儒学,但其涵义乃是指孔、孟的学说。北宋时,见于文献的“道学”之名,似以张载的《答范巽之书》为最早:“朝廷以道学政术为二事,此正自古之可忧者。”(《张载集》349页)稍后,程颐自称他和程颢的学说为道学,说:“自予兄弟倡明道学,世方惊疑。”(《河南程氏文集》卷十一《祭李端伯文》)又说:“门人朋友为文以叙其事迹,述其道学者甚众。”(《河南程氏文集》卷十一《明道先生门人朋友叙述序》)二程门人杨时亦云:“道卿邹公,自少以道学行义,知名于时。”(《杨龟山先生集·邹公侍郎奏议序》)南宋朱熹赞二程之学时说:“夫以二先生倡明道学于孔孟既没千载不传之后,可谓盛矣。”(《朱文公文集·程氏遗书后序》)赞《中庸》时说:“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以此而接夫道统之传。”(《中庸章句·序》)即以二程道学与孔孟的儒家道统相接。南宋淳熙至庆元年间,朝廷当权者中一些人,竭力反对二程、朱熹之学,遂以“道学”之名称其学,以“伪学”之号斥其非,以“奸党”之名罪其人。然此多出于政治派别斗争的目的,不是学术性的正确论断。元代编《宋史》,立《道学列传》一门,称周、邵、张、程、朱及其门徒之学为“道学”。可见,在宋元时,道学系指以程、朱为代表的儒学。明时,道学又成为包括程朱学说和陆、王心学的统称,并常与理学一词通用。于是,道学一词就有了广、狭两种含义:狭义的道学,专指二程、朱熹为代表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学说;广义的道学,泛指以讨论天道心性问题为中心的整个哲学思潮,包括程、朱、陆、王等各种不同学派。
道学是适应北宋以后封建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需要,主要是适应统治阶级维护思想统一的需要而产生的,它又是中国古代哲学长期发展的产物。道学的主要特点是:①继承儒家道统,批判并融合佛、道思想。道学家认为,儒家有一个源于尧、舜,中经禹、汤、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旦、孔子以至孟子的道统,孟子后道统失传,他们“传孔孟千载不传之学”,是儒家道统的继承人。他们用儒家的三纲五常原则批判释、道,但又吸取了释、道的思想资料和思辨方法。②以讨论天道性命等宇宙人生的根本问题为中心,建立其哲学体系。理气、道器、太极、阴阳、动静、两一、心性、性情、性命、理欲、中和、体用、知行、诚敬等是道学的基本范畴。③在对儒家经典的注解上,重义理阐释,不重名物训诂,一改汉唐诸儒专事考据注疏的传统,形成了以己意解经的一代学风。
道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儒学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对宋明清时期社会的政治、文化、教育、哲学、道德等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编辑:李婕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