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生
先秦时期儒家学派的学者。汉以后逐渐泛指读书人、知识分子。《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说:“二世召博士诸儒生。”秦末博士和儒生通称,叔孙通是儒生,曾为秦博士。有时亦指博士官的弟子为儒生。《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又说:“叔孙通之降汉,从儒生弟子百余人。”汉初张苍、伏生、申培、辕固生、韩婴、胡毋生、瑕丘江公等经师均为秦时博士或儒生。秦末儒生与方士结合,儒生多通方术,如秦始皇焚书坑儒,侯生、卢生逃去,儒生遭坑杀460余人。《史记·儒林列传》说:“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此处所说术士即儒生,《说文》释“儒”为“术士”。侯生、卢生即是儒生通方术者。
儒生又称儒士 《庄子·田子方》引鲁哀公说:“鲁多儒士。”《庄子·天下篇》所说:“邹鲁之士搢绅先生”即指儒士。清人陈立疏:“先生,儒士也。”《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说太常令所征儒士,各对策,百余人。”儒士在汉初亦和儒生通称。《论衡·谢短篇》亦说秦燔《五经》,坑杀儒士。”在古时,儒生、术士、儒士通称。
儒生又称学士 《后汉书·儒林传》说:“先是四方学士多怀挟图书遁逃林薮。”指秦焚书坑儒,儒生多挟图书逃亡。汉初撤挟书之禁,儒生(学士)潜藏民间者献出秦火未燔及之图书。汉初举贤良文学,当时儒生又称贤良文学之士。《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说:“天子初即位,召贤良文学之士,是时弘年六十,征以贤良为博士。”公孙弘为儒生(白衣),以通《公羊春秋》经被征为博士,可见贤良文学之士即是通经的儒生。
儒生又称经生 汉代以通经取士,儒生以学习经书为业。《论衡·谢短篇》说:“夫儒生之业《五经》也。”因此儒生又称经生。《汉书·儒林传》说:“元帝好儒,能通一经者皆复。”元帝时为西汉经学转折时期,儒生通经者受到奖励,通一经可入仕。《论衡·超奇篇》说:“能说一经者为儒生。”《后汉书·儒林传论》说:“若及经生所处,不远万里之路。”此处“经生”指博士,是指东汉鼓励经术,向博士经师学习经书者,不远万里纷纷而至。
儒生和儒服儒冠 儒生要穿儒服戴儒冠。《礼记·儒行》引孔子对鲁哀公说:“丘少居鲁,衣逢掖之衣;长居宋,冠章甫之冠。”郑玄注说:“逢犹大也,大掖之衣,大袂禅衣也。”逢(缝)掖之衣,指宽袖大褂。《论语·先进》亦引孔子弟子公西赤说:“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章甫即章甫之冠,小相指为国君相礼,相礼时戴章甫之冠,可见儒服儒冠对于礼仪之重要。《庄子·天下篇》所说“搢绅先生”,据陈立疏:“搢,笏也,亦插也。绅,大带也。”绅为大带,说明儒服肥大,要围以大带。后人亦以“缝掖”、“章甫”、“搢绅”称谓儒生。如《隋书·儒林列传》说:“搢绅硕学,济济盈朝;缝掖巨儒,往往杰出。”搢绅硕学、缝掖巨儒,有时亦简称“搢绅”、“缝掖”。《新唐书·儒学列传》说:“章甫之徒,劫为缦胡。”章甫之徒,即指戴儒冠的儒生,因为遭安史之乱,而被劫持。古时亦以对儒服态度判别崇儒或黜儒。《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说:“叔孙通儒服,汉王憎之,乃变其服,服短衣楚制,汉王喜。”从这一记载,亦可看到儒服宽大行动不便,而楚服短小行事方便。当然,刘邦喜短衣楚制,亦因他自己乃楚人,服短衣。《史记·郦食其陆贾列传》说:“沛公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其中。”这种溲溺儒冠的行为,自是侮辱儒生,轻蔑儒家的表现。《后汉书·儒林传论》则称赞光武帝兴儒学的结果:“其服儒衣,称先王,游庠序,聚横(黉)塾者,盖布之于邦域矣。”说明光武帝刘秀崇儒尊儒,而使身穿儒衣,口称“先王”的游学儒生增多了。
儒生与太学生 古时立太学为官学,太学生为官费学生。儒生求学于太学,讲习经书,以应选举(入仕)。但是遇到国家发生变故,社会政治出现危机,太学往往成为评论时局的阵地。儒生习诵经典,受儒家教育,以匡世济民澄清天下为己任,因此,当国家民族发生危机时,像太学这样儒生集中的地方,容易形成群众性舆论,而兴起清议之风。例如东汉末年的党锢之祸,其基本群众即为太学儒生。《后汉书·党锢传》说:“逮桓、灵之间,主荒政谬。国命委于阉寺,士子羞于为伍,匹夫抗愤,处士横议,遂乃激扬名声,互相题拂,品核公卿,裁量执政,婞直之风,于斯行多。”这里所说“匹夫抗愤,处士横议”,即是指以太学诸生为主体的清议队伍。当时太学生有三万多人,反对阉党,抨击腐败政治,声势甚是浩大。在汉末桓帝和灵帝时两次党祸中,太学生被捕者有千余人。这两次党锢之祸,为后世清议树立了典范,在历史上发生深刻影响。
又如明末的东林党人,亦以儒生为基干,当时无锡东林书院成为儒生清议阵地,他们“讽议朝政,裁量人物”(《明史·顾宪成传》)。当时在朝的士大夫清流与书院儒生相呼应,砥砺气节,开展清议,矛头主要指向阉党及其把持的朝政。当时许多著名东林党人在反对宦官的+争中遭到屠杀。他们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发扬了儒家的正气。《明史》卷二百四十三在赵南星、邹元标、孙慎行、高攀龙等人传末赞说:“持名检,励风节,严气正性,侃侃立朝,天下望之如泰山乔岳。”东林党人及东林子弟有许多在明末参加了抗清斗争。
中国近代的民主变法运动亦由儒生发端。例如著名的戊戌变法,即由当时康有为等进京赴考的举子开始发动,是为“公车上书”。这次上书虽是康有为第二次上皇帝书,但因为众多举子参加,上书遭都察院拒收,折稿则被缮印散发,于是形成强大舆论,造成更大影响,而使变法运动得以蓬勃发展起来。
编辑:李婕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