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_中国孔子网

疑古说

来源:作者: 2017-07-04 17:11:00

  主张对典籍所载历史事件抱怀疑态度的理论学说。儒家史学思想的组成部分。如孟子之疑《武成》,认为尽信书,还不如无书。东汉王充以疾虚妄著称,很具有疑古的批判精神。随着学术文化的不断进步,人们越来越具有理性精神,不少人看出唯古是尊的危害性。唐朝刘知幾著《史通》,其中有两篇以“疑古”和“惑经”作篇名,十分引人注目,也是十分大胆的行动。北宋欧阳修打破《易传》为孔子所作的传统观点,大胆地指出:“余之所以知《系辞》而下,非圣人之作者,以其言繁衍丛脞而乖戾也。”(《易童子问》三)这就动摇了传统圣典的地位。唐宋以下,对《诗》《春秋》,不少学者做过大胆的怀疑和批判,至清朝朴学大师辈出,辨别出了许多伪书、伪史。例如传诵几千年的儒家经典《古文尚书》,经过阎若璩的细密考证,证明它是一部伪作。清代学者崔述集古代疑古之大成,所作《考信录》。以六艺为准绳,广参博采,纠正典籍中的不少错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思想大解放,传统经学、史学受到全面的批判整理,激进的国学大师钱玄同甚至以“疑古”为别号,提出要辨清伪经、伪史、伪书、伪事,受到胡适的赞同,而由顾颉刚集其大成,开创了古史辨学派,标志着儒家疑古思想在新的历史时期产生了丰硕的成果。古史辨学派的疑古思想的理论纲领是顾颉刚提出的“层累地造成的古史观”。1923年,顾颉刚发表《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其中说:“时代越后,知道的古史越前;文籍越无征,知道的古史越多。汲黯说:‘譬如积薪,后来居上。’这是造史很好的比喻。”(《古史辨》第一册)顾颉刚这一古史观得到当时其他疑古派人物的极高评价,钱玄同发表意见认为,“层累地造成的古史观”这一看法“真是精当绝伦”,“希望先生用这方法,常常考查,多多发明,廓清云雾,斩尽葛藤,使后来学子不致再被一切伪史所蒙”(同上)。围绕古史辨派的观点,当时学术界展开了一场大论战。后来,顾颉刚等人将古史辨派讨论古史以及古代典籍的文章共300多篇编成7册《古史辨》出版。进一步扩大了疑古思想的影响。

编辑:李婕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