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有善有恶
东汉王充持人性有善有恶论,认为性善或性恶均由后天环境养成。他说:“论人之性,定有善有恶。其善者固自善矣;其恶者,故可教告率勉使之为善。”(《论衡·率性篇》)这是强调后天环境教育对保持善和改造恶的作用。他又说:“凡人君父审观臣子之性,善则养育劝率无令近恶;近恶则辅保禁防,令渐于善。善渐于恶,恶化于善,成为性行。”(同上)这对于环境教育造就人的善恶之性说得更为明白,人性善恶由“善渐于恶,恶化于善”造成。王充又说:“蓬生麻间,不扶自直;白纱人缁,不练自黑。……夫人之性,犹蓬纱也,在所渐染而善恶变矣。”(同上)这亦在于说明环境对形成人性有决定意义。他又说:“三苗之民,或贤或不肖,尧舜齐之,恩教加也。楚越之人,处庄岳之间,经历岁月,变为舒缓,风俗移也。故曰齐舒缓,秦慢易,楚促急,燕戆投。”(同上)庄岳是齐国地方,风俗舒缓,楚越之人移居庄岳之间,可将原来促急之风俗变为舒缓,这说明风俗之区别与环境有密切关系,而风俗对形成人的性格又有重要意义。
编辑:李婕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