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_中国孔子网

天下为公

来源:作者: 2017-08-28 17:06:00

  《礼记·礼运》对夏禹以前原始社会制度及人们伦理观念的理想化描述,即“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郑玄注曰:“公犹共也,禅位授圣。”《礼运》作者将原始民主制度称为“禅让制”,人尽所能,贤人在位,没有家族垄断政权的情况。其时人们的精神面貌也是:“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谋闭不兴,盗贼不作,天下大同。天下为公反映了原始社会伦理道德的重要特征。公与私相对,《说文》解“公”曰:“平分也,从八从厶(厶为私之古字),八犹背也,厶音私也。”《韩非子·五蠹》:“自环者谓之厶,背厶谓之公。”《礼运》用公与私概括大同之世与小康之世的本质差别:“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在阶级社会中人各为私,互相争利,“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私心、私利是社会上各种罪恶现象的总根源。

  儒家的伦理价值取向是群体主义的,先公后私,大公无私一向受到提倡。《尚书·周官》:“以公灭私,民允其怀。”《诗·小雅》:“雨我公田,遂及我私。”《论语·颜渊》:“克己复礼为仁。”为一己私利而损公枉法,一向为进步思想家所不耻。如欧阳修言:“惟至公不敢私其所私,私则不正。”(《三年无改问》)苏辙讲:“不以私爱害公义。”(《论侯偁少欠酒课以抵当子利充札子》)孙中山说:“人类进化之目的为何?即孔子所谓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孙文学说》)天下为公的信念成为千百年来维系国家与民族的重要心理基石。

  但是,由于封建国家机器一直控制在地主阶级手中,他们将自己阶级的特殊利益称为公利,而将人民群众的正当权益斥为私利。特别是宋明理学家将公私和理欲问题联系在一起,如朱熹讲:“凡一事便有两端,是底即天理之公,非底乃人欲之私。”(《朱子语类》卷十三)此论受到了启萌思想家的批判,李贽鼓吹“私心”即“童心”,即是“真心”;黄宗羲宣扬“人之有私,情不能免”;龚自珍主张“人情怀私说”;梁启超提倡公德与私德不可缺一论。这些观点都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人性的觉醒。

  总之,天下为公说的历史影响是很复杂的,必须具体分析。

编辑:李婕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