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师重道
儒家教育思想中关于师生关系的重要德目。儒家认为,尊师所以重道,既是知识德行的根本,也是修身的基础。《中庸》说:“修道之谓教。”教即是修道。这就是说,为师者必须遵道崇礼,以身立教,从而取得弟子的尊敬。而为弟子者尊敬老师,则必然得到老师对弟子的爱护;老师自然能将自己的所知所能尽量传授于弟子。因为,对于为师者教育学生不仅是其人生的重大责任,也可以说是其人生的一大乐趣。所以,伊尹说:“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此道觉此民也。”(《孟子·万章下》)孟子谓:“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上》)对于学生来说,尊师亦是一种好学的表现。好学则无处不是学问,也无处不可寻到老师,所以,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正是基于尊师重道,师生之间才能建立起一种无比深厚的情谊,甚至有似于父子,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关于弟子对老师之尊敬与心服,《论语》等书中多有记载,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论语·子罕》)当鲁国大夫叔孙武叔毁谤孔子时,子贡说:“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论语·子张》)宰我说:“以予观于夫子,贤于尧舜远矣。”子贡曰:“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由百世之后,等百世之王,莫之能违也。自生民以来,未有夫子也。”有若曰:“岂惟民哉!麒麟之于走兽,凤凰之于飞鸟,泰山之于丘垤,河海之于行潦,类也。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而作为老师的孔子,对其弟子也关怀备至,例如伯牛有疾,孔子就自牖执其手,日:“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论语·雍也》)尊师所以重道,弟子对于老师的一切自当追随学习,辞让谦恭。但是,对于在做人方面的基本责任即仁的问题上,则应无分师生。所以,孔子说:“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这是尊师重道的核心。
基于上述孔孟的尊师重道思想,《礼记·学记》指出,“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即仅记诵书本以资谈助或应答问难,并不能做人之老师,只有“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师也”。因此,“凡学之道,严师为难”。由此,《礼记·学记》归结说:“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这深刻地论述了尊师重道和敬学的相互关系。荀子在《劝学》篇中,则进一步发挥了孔子的“当仁不让于师”的思想,在师生关系方面,提出了“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论断。韩愈的《师说》则比较全面地论述尊师重道的思想。他首先指出,“古之学者必有师”,而作为老师的使命,职责就在于“传道受业解惑”,即传播道理,传授学业,解答疑难。这是因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所以应该“不耻相师”,即不以从师学习为可耻。其次,韩愈又提出“人非生而知之者”,所以“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的正确见解,充实和完善了儒家的尊师重道的思想。
编辑:李婕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