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伦说
晓喻和劝导人们明确并严格恪守人与人之间的宗法等级关系及其行为准则的学说。儒家的道德理论和教育思想之一。“明伦:明者明之也,伦者伦理也。”(许衡:《许鲁斋集·小学大义》)所谓“伦理”,明代儒学家薛瑄说:“何谓伦?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之伦序也。何谓理?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者之天理也。”(《薛敬轩集·戒子书》)中国古代早在《尚书·尧典》中就提出了“慎微五典”,要求用五种美德教育臣民。“五典”即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左传·文公十八年》)。孔子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增加了君臣关系。孟子则明确地提出人伦和“明人伦”的概念。(见《孟子·滕文公上》)
五伦 人伦的对象是指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种关系,称做“五伦”,也称“五教”或“十际”。它基本上概括了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孟子说:“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孟子·滕文公上》)《吕氏春秋·壹行》说:“凡人伦,以十际为安者,释十际则与麇鹿虎狼无以异。”更为重要的是,它是维持社会秩序稳定的重要保证。五伦关系和顺,社会便文明昌盛,否则便会混乱腐败,“十际皆败,乱莫大焉”(《吕氏春秋·壹行》)。只要人伦有序,朝廷有法,“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孟子·滕文公上》),就能实现国治而天下平的理想。因此,他们认为五伦是与天地同理,与万世同久的大本,必须时时牢记,日日切磋,须臾不能离开。
儒家人伦关系的准则和规范,孟子也曾做过说明,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同上)。父子有亲,是指父慈而教,子孝而箴;君臣有义,是指君令而不违,臣共而不贰;夫妇有别,是指夫和而义,妻柔而正;长幼有序,是指兄爱而友,弟敬而顺;朋友有信,是指相信相诤,贵义重道。这种五伦和顺协调的人际关系,是儒家人际关系的理想模式。然而,儒家的这种人际关系理论和准则,并不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问平等的基础上的,而是以亲亲、尊尊为前提,建立在尊卑、贵贱、上下、亲疏的等级关系之上的,它所维护的是一种以父系家长为中心的封建宗法制度。这就是《礼记·丧服小记》中说的“亲亲、尊尊、长长、男女之有别,人道之大者”;荀子说的“少事长,贱事贵,不肖事贤,是天下之通义也”(《荀子·仲尼》)。五伦关系是万世常行不可易之道,是天经地义,神圣不可侵犯的。
五伦中,最主要的是君臣、父子、夫妇关系,特别是君臣、父子关系。“夫明伦之说,具在六经,其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而已。”(揭侯斯:《揭文安公文集·庐江县学明伦堂记》)“凡为治必先定分。君臣父子夫妇六者当位,则下不逾节而上不苟为矣,少不悍辟而长不简慢矣。”(《吕氏春秋·处方》)汉代董仲舒以阴阳五行之说比附人伦,认为人伦关系取之天地阴阳:“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妇为阴。”“阳尊阴卑”,“阴道无所独行”(《春秋繁露·基义》),故君、父、夫位尊;而臣、子、妇位卑。据此明确地提出“三纲”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同上)班固则将“三纲”的原则概括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白虎通·三纲六纪》)从此,“三纲”便成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的“天下之定理”(《河南程氏遗书》卷五),人际关系的通则。
君臣 君臣关系居五伦之首。“天下之纲有三,天下之常有五,而莫重于君臣。”(杨万里:《诚斋集》卷一百一十二)先秦时期,儒家认为君臣关系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也是休戚相关、相互依存的。《左传·昭公三十二年》:“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论语·先进》)孟子提出:“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离娄下》)然而,自《吕氏春秋》和经过董仲舒则把君臣关系绝对化,变成绝对的服从的隶属关系,强调臣下事君如同事父,臣从君如妇从夫。对此,一些儒者则与之相对,提出较为进步的君臣观。如宋儒王安国提出:“论道德于君臣之际,而无贵贱者,此天下国家之所以治也。”(《王校理集·师友》)明末清初的黄宗羲提出了君为末民为本的思想,认为臣非为君而设。昏君当国,天下之人怨之,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是理所当然的。对宣扬“以君臣之义无逃于天地之间”者斥之为小儒(《明夷待访录·原君》)。谭嗣同则指出,国君是为民办事的,臣是为帮助君为民办事的;痛斥“二千年君臣一伦,尤为黑暗否塞,无复人理”(《谭嗣同全集·仁学上》),批判了“君为臣纲”的封建礼教。
父子 父子关系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人际关系。儒家认为,父子之道出自天性,是人道之大伦,古今之通义。作为父亲,不仅要慈爱,还有教育子女的责任。作为子女,首先要必敬必孝,强调父对子的绝对权威地位,“父为子纲”。到了封建社会末期,有人竟主张:“父母即欲以非礼杀子,子不当怨”,说什么“盖我本无身,因父母而后有,杀之,不过与未生一样”(清魏禧:《日录》)。
夫妇 夫妇关系是五伦中至为重要的一伦。儒家认为,夫妇之道,乃“人伦之始”。“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夫妇,人伦之大本也。”(胡安国:《春秋传》卷一)如果夫妇之伦不正,则人伦将乱。夫妇关系的原则是“夫为妇纲”,要求妻子对丈夫要必敬必从,“事夫如事天,与孝子事父,忠臣事君同”(班昭:《女诫》)。宋明以后,又有所谓“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二程全书》,《遗书》卷二十二下)。女子出嫁后就要从一而终,即便丈夫死了,也不能改嫁,否则就是不贞不节,违礼背义,使夫妇关系成为人际关系中最泯灭人性的一伦。明清时期,李贽、李颙等人对这一封建伦理曾进行过批评,提出了男女平等,夫妇相敬如宾的主张。
兄弟 儒家在兄弟关系方面,突出强调兄悌则弟恭的“爱兄之道”(《孟子·万章上》),认为“惟孝友于兄弟”(《论语·为政》),即人将“友于兄弟”的敬爱之心扩而充之,则四海之内皆兄弟。
朋友 儒家十分重视交友,主张交友应持慎重态度,先择而后交。交友应“友直、友谅、友多闻”(《论语·季氏》),强调交友要以道义相同、志气相合为基础,重神交而贵义合,只有以义相合,贵义重道的友谊,才能相互帮助,相得益彰。
明伦的历史地位和意义 由于五伦关系着整个封建社会生活秩序的稳定和各个朝代统治者的统治地位.所以中国历代都十分重视有关伦理纲常的教育,把“明人伦”的教育当做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和宗旨。孟子说:“夏日校,殷日序,周日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孟子·滕文公上》)元代的许衡说:“古之教者,必以明伦而教,而学者必以明伦而学。”“三代圣王,设为庠序学校以教天下者,无他,明此丽已(指明人伦)。”(《许鲁斋集·小学大义》)实际上,整个儒家经典,儒家讲的仁、义、礼、乐、忠、信等,无不贯穿着儒家的伦理纲常,这就是所谓“明伦之说,具在六经”。明伦之说在整个儒家思想体系中有特殊地位和重要意义。
编辑:李婕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