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说
明清之际科技著作家宋应星在其《天工开物》中阐发的技术经济观。主张通过人巧与自然力的互补结合开发物产、繁荣经济,以技术是沟通人类与自然的桥梁的见解发展了儒学的“天人合一”思想。
“天工开物”语源《尚书》和《易传》。《尚书·皋陶谟》有“无旷庶官,天工人其代之”语,意为不要空废官职而应代天行事。《易传·系辞上》有“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语,说《易》是一部开启智慧、成就事业的书。宋应星将《尚书》的“天工”与《易传》的“开物”结合成“天工开物”,作为其规谏统治者行有益生人之政务的“技术概论”性著作之书名,概括地表达其书所要倡导的基本思想。
虽然宋应星对“天工开物”语并无正面的直接解释,但从其《天工开物》书却可窥其寓意。经当代学者研究,其寓意可归类为3点:①崇尚天工,认为自然界蕴藏有丰富的资源和人所不及的潜力。《天工开物·序》开宗明意说:“天覆地载,物数号万,而事亦因之曲成而不遗,岂人也哉!”崇尚自然力的词句多处可见,诸如“以见天心之妙”“造化之巧已尽”“人力不至于此”等。最典型的要算《燔石·序》中的话:“矾现五色云形,硫为群石之将,皆变化于烈火,巧极丹铅炉火,方士纵劳唇舌,何尝肖天工之万一哉!”②赞誉人巧,认为“人为万物之灵”(《乃服》)、“人巧造成异物”(《乃粒》)。在《天工开物》中,他记述了30种技术创造,赞精巧的提花工艺为“天孙机杼,人巧备矣”,誉各种水利设施为“汲灌之智,人巧已无余”、“水碓之法巧绝”(《乃粒》)。③主张人巧与自然力协调,以人力补天工,以天工助人力。五谷不能自生,靠“生人生之”(《乃粒》);草木之实的膏液不能自流,需“假媒水火、赁借木石,而后倾而出焉”(《膏液》)。自然界的万物“巧生以待”(《作成》),“人工运旋”(《野议·民财议》),“或假人力,或由天造”(《作咸》),“天泽不降,则人力挽水以济“(《乃粒》),连蜜蜂都采花酿蜜“使草木无全功”(《甘嗜》)。
这种崇尚天工、赞誉人巧、主张天工与人工互补的思想,并非宋应星独有。传统的“天人合一”观和“经世致用”思想的广泛传播,在诗文中都有反映。在唐代,诗人沈俭期写下“龙门非禹凿,诡怪乃天功”(《过蜀龙门》)这样崇天工的诗句,而诗人高适则写下“用材兼柱石,开物象高深”(《题杨主簿新厅诗》)赞人巧的诗句。宋代有陆游的“天工不用剪刀催,山杏溪桃次第开”(《新燕诗》)。元代有赵孟頫的“人间巧艺夺天工,炼药燃灯清昼同”(《松雪堂集·赠放烟火者》)。明代有帅念祖主张“以人力尽地利,补天工”(《区田编》)。《物理小识》(1643年)、《古今图书集成》(1725年)、《授时通考》(1742年)、《滇南矿厂图略》(1840年)、《植物名实考》(1848年)、《格物中法》(1870年)、《云南通志》(1877年)、《蚕桑萃编》(1899年)等书引用宋应星著述,也表明其编著者在某种程度上接受宋氏的“天工与人工”互补观。这种“互补”说对“天人合一”观的发展在于,把技术看做天人联系的中介,为其从人生哲学向技术论发展开辟了道路。
根据“天工人其代之”和“开物成务”之义及宋应星在《天工天物》中所表达和体现的思想,可以把“天工开物说”的核心思想概括为:人类的物质文化,不是自然界的恩赐,也不是人们可凭空创造的,是天工和人工、天道和人巧结合的产物,自然界提供了这种创造的物质基础,人巧使其成为现实,人要遵循自然规律利用和改造自然,以造福人类。
编辑:李婕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