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原理
世界上的事事物物都是从唯一的本原生化而出的学说。这种生化原理在《道德经》中表述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易传·系辞上》表述为:“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成大业。”这连续生化的思想发展到北宋形成两种不同的太极生化模式,并持续影响中国古代传统学术思想。
模式 邵雍先天图生化模式 以其先天易卦图式为基础,说明从本原开始的一系列的分叉演生图像。邵雍的先天图说重新安排了八卦方位和六十四卦顺序,并名之为伏羲先天图。邵氏建先天卦序的指导原理是:“太极既分,两仪立矣。阳下交于阴,阴上交于阳,四象生矣。阳交于阴,阴交于阳,生天之四象,刚交于柔,柔交于刚,而生地之四象,于是八卦成矣。八卦相错,然后万物生焉。故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八分为十六,十六分为三十二,三十二分为六十四。故曰分阴分阳,递用柔刚,易六位而成章也。十分为百,百分为千,千分为万;犹根之有干。干之有枝,枝之有叶;愈大则愈少,愈细则愈繁,合之斯为一,衍之斯为万。”(《皇极经世书·观物外篇》)
程颢将邵氏的方法称为加一倍法,朱熹称之为一分为二法。朱氏注释说,伏羲画卦,仰观俯察、远求近取,其观、察、求、取的对象就是天地万物的生化。他以太极即一理为据说:两仪未分之时存在的只是一混然的太极。这太极之中包含着两仪、四象、八卦和六十四卦之理。太极分为两仪,所分之两仪也各具太极之理。两仪分为四象,其所分得之四象实为这两仪的“两仪”。依此类推,一分为二地连续“二分”,本质上不过是“太极分两仪”的重演。邵雍创造数学上合理的易卦衍生次序,朱熹又赋予它自然事物生化的明确意义,使之成为一个完美的分叉生化模式。
周敦颐太极图生化模式 与邵雍的生化模式不同,周氏的模式把五行观念纳入其中。周敦颐创“太极图”并著《太极图说》附之于图。周氏的太极图是一个五位生化图式。第一位太极只是一个圆圈,表示无极而太极的本体。第二位由中央的一个小圆圈和其外左右黑白对称的三圈组成,表示阳动阴静的图像。第三位是五行,木火水金配在四维,土居中位,曲线连成环网。第四位也只是一个圆圈,注“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以象后天八卦。第五位又是一个圆圈,注“万物化生”而象万物。
这太极图生化模式,由太极而有阳动阴静,而生水火木金土。木属阳稚配春,火属阳盛配夏,金属阴稚配秋,水属阴盛配冬,土为中气而兼行四气。这样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而有四时运行。阴阳五行气化交合而生万物,人亦为造化产物,与天地同体而独秀。这是一个依太极自然之理、本然之妙而不假安排的生化图式。
朱熹是这两个生化模式的最有力的阐释者和推广者。他说:“太极所说。乃生物之初,阴阳之精,自凝结成两个,后来方渐渐生去。万物皆然。如牛羊草木,皆有牝牡,一为阴,一为阳。万物有生之初,亦各自有两个。”(《医旨绪余·太极图抄引》)他认为:“凡天下事,一不能化,惟两而后能化。且如一阴一阳,始能生化万物。虽是两个,要之亦是推行乎一尔。”(《侣山堂类辨·辨两肾》)他的这些阐释,是在强调生化的阴阳互动机制的普遍性。
应用 以模式提供的生化原理,只是形式化的图像。模式中的元素都是可变的,可因实际现象而做出适当的替代。因此,模式的内容来自其实际应用。其在自然研究中的影响可举在宇宙论和医学中的应用为例。
在宇宙论方面朱熹运用太极生化模式提出了一个离心式宇宙起源假说,并依据这一假说力驳天文学家关于天运图式的右旋说,主张左旋说。他以一气有阴阳两种状态的新观点,静为阴而动为阳,阐释生化的对立势力,提出:“这一个气运行,磨来磨去,磨得急了.便拶许多渣滓;里面无处出,便形成个地在中央。气之清者便为天,为日月,为星辰,只在外,常周环运转。地便在中央不动,不是在下。”(《类经图翼·运气》)这个“地心”宇宙旋涡生成假说,虽不能与600年后康德的“日心”星云假说相提并论,但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对以往的气化宇宙补充了一个生成的动力机制。正是以此物理机制为据,他接受了张裁的七曜左旋说。他说:“天道与日月皆是左旋。天道日一周天而常过一度。日亦一周天,起度端,终度端,故比天道常不及一度。月行不及十三度四分之一。今人却云月行速、日行迟,此错说也。”(《医旨绪余·命门图说》)有学者评论说,朱熹的左旋说是落后的观点,他的学生广泛传播其这一观点产生了不好的影响。这是不公正的。从运动的相对性说,对于理解天体的视运动来说,左旋说和右旋说有等价之功能,但从两个假说在各自理论体系中的自洽性看,左旋说是优越的。天文历法家的右旋说主张,七曜如磨盘上的蚂蚁随天左旋的同时,在磨盘上右行,但此比喻没有任何物理根据支持。而左旋说在张载那里,虽言天地七曜都顺气左旋,以七曜顺迟来解释所见为右旋,但只停留在运动学水平而未及动力学。朱熹则是从宇宙形成的动力学机制,阐明所有天体物理运动方向的一致并对视运动给出合理地解释。
在医学领域,太极图生化模式有力地推动了命门学说的发展。“命门”概念最早见之于《内经》,但《难经》才有了较明确的规定:是右肾,藏精系胞,为原气之别使。宋以降,受理学太极说影响,新命门说纷出。赵献假定命门在两肾之间.“乃一身之太极,无形可见”(《医贯·内经十二言论》)。张介宾假定命门在两肾之中,作为人身之太极,由太极以生两仪,而水火具焉,消长系焉,“故为受生之初.为性命之本”(《类经图翼·求正录》)。孙一奎假定命门为两肾间的动气,非水非火.“乃造化之枢纽,阴阳之根蒂,即先天太极,五行由此而生,脏腑以继而成”(《医旨绪余·命门说》)。这些不同的命门说,都是以太极图生化模式为指导的。诸命门说的提倡者,根据太极生阴阳、化五行、育万物的原理,寻找和阐明人身之太极,以理解生命活动的根本。之所以有许多不同的命门说被提出,正表明生化模式作为形式化原理的功能。但不论取何命门说,其生阴阳、化五行的基本模式是不变的。
编辑:李婕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