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_中国孔子网

曾参

来源:作者: 2017-08-03 16:16:00

  (公元前505~前432?) 孔子晚年弟子。春秋末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县南)人。字子舆。曾点之子,后被尊称为曾子。一般平民出身。为人质鲁,但勤奋好学,故而卓有成就。《韩诗外传》说,他曾在莒国为吏,“得粟三秉”,赖以养亲。父母死后,“南游于楚,得尊官焉”。实际上一生主要从事学道修身,收徒讲学活动。最后成为著名儒学大师。他的主要思想是:①提倡孝道。认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主张生、死、葬、祭都以礼为准则。他不仅宣扬“孝”,而且身体力行。《新语》说:“曾子孝于父母,昏定而晨省,调寒温,适轻重,勉之于糜粥之间,行之于衽席之上。”②注意自我修养,尤其注重“慎独”。他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③重视“仁”,并以仁为己任。曾参认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并指出忠恕就是孔子仁的“一以贯之”的基本精神。④学习虚心。他主张:“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同上)认为有这样的态度才容易取得成绩。总之,他对孔子思想的学习、掌握以及实行是比较全面的。《史记》说他作《孝经》。有些研究者认为以修身为主要内容的《大学》亦其所著。唐高宗总章元年(668),赠“曾参为太子少保”,配享于孔庙。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封“郕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改“郕侯”,政和元年(1111),改“武城侯”。南宋咸淳三年(1267),封“郕国公”,并升为“四配”(颜、曾、思、孟)之一,配享于孔庙。元至顺元年(1330),追封为“郕国宗圣公”。明嘉靖九年(1530),尊之为“宗圣”,主祀于曾庙(宗圣庙)。在山东嘉祥县南,建有宗圣(曾子)庙。

编辑:李婕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