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_中国孔子网

徐复观

来源:作者: 2017-12-21 09:45:00

  (1903~1982) 致力倡明儒家学说的中国现代学者。1903年1月31日出生于湖北浠水,1982年4月1日因患胃癌病逝于台北。8岁从父开蒙读书,12岁考入浠水县立高等小学。1918年赴武昌求学,先后就读于湖北武昌第一师范、湖北省立国学馆。1926年曾参加国民革命军第七军。1928年赴日本留学,先在明治大学学习经济,后人日本陆军士官军校步兵科学习军事。“九·一八”事变后回国,先后在国民党军队中担任团长、荆宜师管区司令等职。1942年春曾奉命前往延安任联络参谋,历时半载,与中共领导人多有往来。回重庆后曾先后在联合秘书处、侍从室等处任职。1946年以少将衔退役,曾在南京主办《学原》月刊。1949年5月去台湾。同年6月在香港创办《民主评论》半月刊。1952年任教于台中省立农学院。1955年任东海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1969年从东海大学退休,次年去香港,任香港中文大学客座教授、新亚研究所教授兼导师等职。

  徐复观大半生的时间是在戎马生涯中度过的,50岁以后才专事于学术研究。自称其由政治转向学术与1943年在北碚金刚碑勉仁书院拜谒熊十力所受启迪有关。曾在香港《华侨日报》等处发表大量的时政杂文,后经选编辑成《徐复观文录》《徐复观文录选粹》《徐复观杂文》《徐复观杂文续集》《徐复观最后杂文》等书,在港台和海外华人世界颇具影响。然而以治思想史名家,主要著作有《学术与政治之间》《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两汉思想史》《中国经学史的基础》《中国思想史论集》《中国思想史论集续编》《儒家政治思想与民主自由人权》《中国艺术精神》等。自称“一以原始资料与逻辑为导引,以人生社会问题为征验,传统文化中之丑恶者,抉而去之,唯恐不尽;传统文化中之美善者,表而出之,亦惧有所夸饰。”(《中国思想史论集续编·自序》,台北时报文化出版公司1982年版)对传统思想中的封建专制主义有尖锐的批判,但反对说“儒家思想是专制的护符”,认为“儒家思想在长期的适应、歪曲中,仍保持其修正缓和专制的毒害,不断给与社会人生以正常的方向与信心”。(《中国思想史论集》,台湾学生书局1967年版)儒家思想的真精神是要求民主,思想史研究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在中国文化中发现可以和民主政治衔接的地方”。曾与唐君毅、牟宗三、张君劢等人联名发表《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为港台当代新儒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提出“忧患意识”这一概念,在学界发生了广泛影响。这一概念是要说明中国人文精神的形成及其特征。它认为《易传》所谓“忧患”不同于恐怖、绝望。它是一种“从当事者对吉凶成败的深思熟虑而来的远见”,是“人类精神开始直接对事物发生责任感的表现,也即是精神上开始有了人地自觉的表现”(《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台湾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两汉思想史研究》是其学术思想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该书认为:“两汉思想,对先秦思想而言,实系学术上的巨大演变。”(《两汉思想史》卷二《自序》台湾学生书局1979年版)在中国历史发展中,两汉思想实具有重要地位,不仅千余年政治社会的格局,“皆由两汉所奠定”,即便就学术思想而言,亦多是“两汉树立其骨干,后人承其结余,而略有发展”,“一般人视为与汉学相对立的宋明理学,也承继了汉儒所完成的阴阳五行的宇宙观、人生观;而对天人性命的追求,实亦顺承汉儒所追求的方向”(同上)。在两汉思想的研究方面,其晚年所成百余万字的《两汉思想史》,实有开拓之功。该书尤重视《吕氏春秋》、董仲舒和《史记》的思想。徐复观的学术研究涵盖广泛,涉及中国史学、经学、哲学、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且多有建树。

编辑:李婕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