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春:传统的赓续与现代文明的构建——从魏相着眼王道之治的卦气易学说开去
来源:中国孔子网作者: 2024-11-09 14:15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有赖传统文明的赓续。西汉名相魏相(?—前59年),字弱翁,济阴定陶人,约生活于武帝末、昭宣二帝在位之时。《汉书》本传载,魏相“少学《易》,为郡卒史,举贤良,以对策高第,为茂陵令”,“后迁河南太守,禁止奸邪,豪强畏服”,“数年,宣帝即位,征相入为大司农,迁御史大夫”,“霍氏杀许后之谋始得上闻。乃罢其三侯,令就第,亲属皆出补吏。于是韦贤以老病免,相遂代为丞相,封高平侯,食邑八百户。及霍氏怨相,又惮之,谋矫太后诏,先召斩丞相,然后废天子。事发觉,伏诛。宜帝始亲万机,厉精为治,练群臣,核名实,而相总领众职,甚称上意”。他是一位学纯、位高、影响倾动朝野上下的人物。他着眼现实王道之治,激活经典,推出卦气易学,与同时代的孟喜等先后推动汉代易学的转型,彰显了传统赓续与时代文明构建的范例,值得大书一笔。
一、“繇阴阳”的王事、人生宗旨
魏相首先高标源自易学的“繇阴阳”的王事、人生宗旨。
总结历史,直面现实,采取怎样的天下治理制度与路径,实施怎样的王朝之治,是摆在汉代朝野上下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魏相有此鲜明时代问题意识自觉,并从易学出发,做出了自己的回答与贡献。《汉书》本传说魏相“明《易经》,有师法,好观汉故事及便宜章奏”(《汉书》,第3137页),他进奏汉宣帝,提出“阴阳者,王事之本,群生之命,自古贤圣未有不繇者也”的著名论断(《汉书》,第3139页)。
“繇”,由。“繇阴阳”即顺从阴阳,顺应阴阳之道。这一论断昭示着鲜明生存论语境下来自生命深处对于阴阳与阴阳之道的终极洞见与敬畏,体现着宏阔开放的宇宙意识和鲜明一统的天下意识,既有其宇宙观照,更有其人文天下关切,着眼点是本天道以兴王业。这是时代经学精神成熟的标志。
在魏相看来,王朝之治应当是王道之治,王道之治与顺应阴阳、敬畏生命密切相关。阴阳是宇宙的终极决定力量,阴阳之道是终极的宇宙根本之道,即终极的天道。阴阳的流转,促成大千世界万物的生化流转,造化力量的阴阳,随之转进为生命力量的阴阳,两种力量进而互动,铸就了有机整体的宇宙生化气场。而阴阳之道作为终极天道下贯造化历程,转出了造化之道的阴阳之道、万物生化之道的阴阳之道与人事生命之道的阴阳之道,后两种阴阳之道源于前一阴阳之道,为前者的必然转进并以之为终极根基。由此昭示,本天道立物道、正人道而兴王业,阴阳之道成为最高遵循。作为造化之道的阴阳之道,预先决定了作为造化力量的阴阳下贯转进为生命力量的阴阳后,由造化到万物层层无尽分阴分阳下的宇宙秩序,也终极决定了以阴阳之道为最高遵循、理顺人事层层之阴阳、达成井然人文天下秩序之必然与应然。洞明、效法宇宙秩序,助推落实这一必然与应然,实现物物、人人、天人和谐共生,是王者兴王道、成王业的角色自觉核心所在,也是其终极目标核心关切所在。
基于此,魏相认为,天下任何事务,都要放到阴阳、阴阳之道的高度予以观照与处置。如,元康年间(前65年-前61年),针对匈奴遣兵击汉屯田车师事,宣帝“与后将军赵充国等议,欲因匈奴衰弱,出兵击其右地,使不敢复扰西域”,魏相却提出不出兵以免乱阴阳之和的谏议:
臣闻之,救乱诛暴,谓之义兵,兵义者王;敌加于己,不得已而起者,谓之应兵,兵应者胜;争恨小故,不忍愤怒者,谓之忿兵,兵忿者败;利人土地货宝者,谓之贪兵,兵贪者破;恃国家之大,矜民人之众,欲见威于敌者,谓之骄兵,兵骄者灭:此五者,非但人事,乃天道也……今闻诸将军欲兴兵入其地,臣愚不知此兵何名者也。今边郡困乏,父子共犬羊之裘,食草莱之实,常恐不能自存,难于动兵。“军旅之后,必有凶年”,言民以其愁苦之气,伤阴阳之和也。出兵虽胜,犹有后忧,恐灾害之变因此以生。今郡国守相多不实选,风俗尤薄,水旱不时。案今年计,子弟杀父兄、妻杀夫者,凡二百二十二人,臣愚以为此非小变也。今左右不忧此,乃欲发兵报纤介之忿于远夷,殆孔子所谓“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愿陛下与平昌侯、乐昌侯、平恩侯及有识者详议乃可。”上从相言而止。(《汉书》,第3136页)
“此五者,非但人事,乃天道也”,揭示了出兵之道不单纯关乎人事,更关乎阴阳之天道!人事直接关系到与天道的契合或乖悖,出兵不当,将导致天道人事阴阳失和,破坏宇宙生化气场与人文天下已有秩序,引发意想不到的各种天灾人祸。为人君者,应从敬畏阴阳天道、善待苍生的角度,处理面向天下的事务,以身边带有根本性的天道人事阴阳之和的理顺为首务,不可贸然行事。
二、着眼王道之治的八卦卦气易学
基于源自易学的“繇阴阳”的王事、人生宗旨,魏相进而推出了着眼王道之治的八卦卦气易学,据八卦卦气构设具体王道之治,点醒天人和谐共生、造化力量与生命力量贯通一体的时代精神。
魏相揭示了一八卦卦气阴阳消息图式,昭示人所置身其中的就是一个八卦卦气阴阳消息易场,阴阳消息之道是其中的根本大道,王者法天道立王道、兴王业平天下,就应立足于这一易场,顺应遵循这一根本大道。他说:
臣闻《易》曰:“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四时不忒;圣王以顺动,故刑罚清而民服。”天地变化,必繇阴阳。阴阳之分,以日为纪。日冬夏至,则八风之序立,万物之性成,各有常职,不得相干。东方之神太昊,乘震执规司春;南方之神炎帝,乘离执衡司夏;西方之神少昊,乘兑执矩司秋;北方之神颛顼,乘坎执权司冬;中央之神黄帝,乘坤、艮执绳司下土。兹五帝所司,各有时也。东方之卦不可以治西方,南方之卦不可以治北方。春兴兑治则饥,秋兴震治则华,冬兴离治则泄,夏兴坎治则雹。明王谨于尊天,慎于养人,故立羲和之官以乘四时,节授民事。君动静以道,奉顺阴阳,则日月光明,风雨时节,寒暑调和。三者得叙,则灾害不生,五谷熟,丝麻遂,屮木茂,鸟兽蕃,民不夭疾,衣食有余。若是,则君尊民说,上下亡怨,政教不违,礼让可兴。夫风雨不时,则伤农桑;农桑伤,则民饥寒;饥寒在身,则亡廉耻,寇贼奸宄所繇生也。(《汉书》,第3139页)
“《易》曰”后的引文见《豫》卦《彖传》,通行本作“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豫卦(䷏)下坤上震,坤的卦德为顺,震的卦德为动,豫卦遂整体开显出“顺以动”之象。天地之动顺而不逆,因而日月运转顺度,日往月来,月往日来,不会出现过差;四时应时循环,寒往暑来,暑往寒来,不会发生差错。法天道立人道,圣人之动一如天地顺而不逆,顺民情符民意,罚其所当罚而赏其所当赏,因而民众心悦诚服、归心向善而刑罚清正鲜少。魏相则将天地之动之顺与圣王之动之顺,凝练为顺阴阳这一时代主题。“天地变化,必繇阴阳”与“君动静以道,奉顺阴阳”就是对于这一时代主题点睛之笔表达。
依魏相之见,天地由阴阳而发生变化,顺阴阳之节律创生出人在其中的动态生化流转不息、日新不已、有机一体的宇宙生化易场。这一生化易场,成为人与万物共同的生存家园。这一家园,又成为人完整生活的世界。这一世界,又是人文天下立足的根基与推进的前提。阴阳的变化实现了天地的变化,宇宙生化易场就是天地借阴阳变化而所实现变化的圆满结果。阴阳变化有其节律,宇宙生化易场也就有了有机一体的四时阴阳流转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生化节律。置身这一生化易场而以之为生存家园的人与万物,相应有了阴阳下贯的生存生命节律。而圣王主持下,转进生存家园为人文天下,也有了顺应阴阳节律而推行王道的价值应然。阴阳贯穿天地变化的始终,贯穿有机一体的宇宙生化易场,贯穿人与万物共同的生存家园,贯穿人完整生活的世界,贯穿人文天下;阴阳之道是根本的天道、地道、天地之道,是贯穿有机一体的宇宙生化易场、人与万物共同的生存家园、人完整生活的世界、人文天下的根本大道。顺阴阳、顺阴阳之道是天道之本然,顺应阴阳、顺应阴阳之道是人事、王道之应然。
魏相将“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改为“圣王以顺动,故刑罚清而民服”,“圣人”改为“圣王”,“则”改为“故”,尤其是前一改,鲜明突显了由宏阔开放的宇宙意识转进为的人文天下意识下圣王以王道王天下的经学强烈现实期许。这与周敦颐将《乾》九五爻辞“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文言传》“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中的“大人”改为“圣人”,称“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体现了鲜明不同的时代精神。周敦颐所体现的时代精神,是人人皆宜成圣成贤,人人皆当涵养圣贤气象、成就圣贤人生。魏相所体现的时代精神,则是王者以六经为代表的王者之书为法宝,法天道顺阴阳、立王道正人道、化天下而兴王业。
为此,魏相开示诠说了一幅以阴阳节律性消息变化为灵魂贯穿其中的八卦卦气宇宙图式,据以进一步指明了王道顺阴阳平天下之应然。
在他看来,一岁之中,以冬至日与夏至日为分界点,冬至日后是阳气息长渐次显用而令阴气逐步消退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阳气是宇宙生化易场的积极主动力量;夏至日后是阴气息长渐次显用而令阳气逐步消退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阴气是宇宙生化易场的积极主动力量。阴阳二气以此分界,各自分别动态息长显用,带来了气化流转表现形式的八风,这八种风,魏相之前,《吕氏春秋·有始览》言曰:“东北曰炎风,东方曰滔风,东南曰熏风,南方曰巨风,西南曰凄风,西方曰飂风,西北曰厉风,北方曰寒风。”《淮南子·墬形训》言曰:“东北曰炎风,东方曰条风,东南曰景风,南方曰巨风,西南曰凉风,西方曰飂风,西北曰丽风,北方曰寒风。”《史记·律书》则曰:“不周风居西北,主杀生……广莫风居北方。广莫者,言阳气在下,阴莫阳广大也,故曰广莫……条风居东北,主出万物。条之言条治万物而出之,故曰条风……明庶风居东方。明庶者,明众物尽出也……清明风居东南维,主风吹万物而西之……景风居南方。景者,言阳气道竟,故曰景风……凉风居西南维,主地。地者,沉夺万物气也……阊阖风居西方。阊者,倡也;阖者,藏也。言阳气道万物,阖黄泉也。”八风有序推进,实现了四时节律下的阴阳造化之功,万物转进造化阴阳节律为生命阴阳节律的生生之性形成,万物基于造化的阴阳节律,启动具有鲜明生命阴阳节律的生存历程。八风是上述两个分界点下阴阳有节律的运动变化的表现形式,它们各自有其执掌发挥作用的时空,不可相互干碍。由八风带来的四时,相应也有其执掌发挥作用的时空,同样不可相互干碍。《易》眼观宇宙生化场、人与万物共同的生存家园、人完整生活的世界、人文天下,则不难发现,四者四而为一,处在阴阳节律性变化流转的卦气易场之中。
阴阳变化,八风更迭,形成春气,春气与东方相契互应,以空显时,春托位于东方,震卦位居东方涵摄春气,彰显规的宇宙标准,符示春时人事之应然。昔日圣王太昊伏羲氏,应春气含春德,顺阴阳王天下,死后为神,托位于东方,以春德显用于宇宙生化易场,凭涵摄春气的震,手执规,执掌春天时节,为后世王者顺应春时阴阳节律推出与春时相契的人文天下政举与合宜人事节目作出了表率、开示了方向。
阴阳变化,八风更迭,形成岁时节律中的夏气。夏气与南方相契互应,以空显时,夏托位于南方。离卦位居南方涵摄夏气,彰显衡的宇宙标准,符示夏时人事之应然。昔日圣王炎帝神农氏,应夏气含夏德,顺阴阳王天下,死后为神,托位于南方,以夏德显用于宇宙生化易场,凭涵摄夏气的离,手执衡,执掌夏天时节,为后世王者顺应夏时阴阳节律推出与夏时相契的人文天下政举与合宜人事节目作出了表率、开示了方向。
阴阳变化,八风更迭,形成岁时节律中的秋气。秋气与西方相契互应,以空显时,秋托位于西方。兑卦位居西方涵摄秋气,彰显矩的宇宙标准,符示秋时人事之应然。昔日圣王少昊金天氏,应秋气含秋德,顺阴阳王天下,死后为神,托位于西方,以秋德显用于宇宙生化易场,凭涵摄秋气的兑,手执矩,执掌秋天时节,为后世王者顺应秋时阴阳节律推出与秋时相契的人文天下政举与合宜人事节目作出了表率、开示了方向。
阴阳变化,八风更迭,形成岁时节律中的冬气。冬气与北方相契互应,以空显时,冬托位于北方。坎卦位居北方涵摄冬气,彰显权的宇宙标准,符示冬时人事之应然。昔日圣王颛顼高阳氏,应冬气含冬德,顺阴阳王天下,死后为神,托位于北方,以冬德显用于宇宙生化易场,凭涵摄冬气的坎,手执权,执掌冬天时节,为后世王者顺应冬时阴阳节律推出与冬时相契的人文天下政举与合宜人事节目作出了表率、开示了方向。
阴阳变化,八风更迭,形成岁时节律转换间的土气,尤其是夏秋之交的土气。土气与中央相契互应,以空显时,时令转换间、尤其是夏秋之交的土气托位于中央,坤、艮二卦分居西南、东北会于中央,涵摄时令转换、尤其是夏秋转换之土气,彰显绳的宇宙标准,符示执掌下土的人事之应然。昔日圣王黄帝轩辕氏,应土气含土德,顺阴阳王天下,死后为神,托位于中央,以土德显用于宇宙生化易场,凭涵摄时令转换、尤其是夏秋转换之土气的坤与艮,手执绳,执掌下土,为后世王者顺应阴阳节律推出与之相契的人文天下政举与合宜人事节目作出了表率、开示了方向。
太昊伏羲氏、炎帝神农氏、少昊金天氏、颛顼高阳氏、黄帝轩辕氏,此五帝在世时,皆无一例外顺阴阳王天下,顺应阴阳变化、八风更迭下的四时阴阳造化节律与生命节律,而分别于震、离、兑、坎、坤与艮卦涵摄的春、夏、秋、冬之气以及时令转换、尤其是夏秋转换之土气到来显用之际,推出与之相契应的人文天下政举与合宜人事节目。春时推出的人文天下政举与合宜人事节目可谓“震治”,其他则相应分别可谓“离治”“兑治”“坎治”以及“坤治与艮治”。“震治”等五种“治”,五帝皆于相应时序下推出实施过,而在上述卦气宇宙图式中,他们死后为神,则是因其生前所应之气、所含之德而托位于一方,分别执掌一时,而开示于后世王者在该时下所宜推出实施的诸“治”,晓谕王者,顺阴阳王天下,顺应阴阳变化、八风更迭下的四时阴阳造化节律与生命节律,该推出实施“震治”就推出实施“震治”,该推出实施“离治”就推出实施“离治”,该推出实施“兑治”“坎治”“坤治与艮治”就推出实施“兑治”“坎治”“坤治与艮治”,不能有丝毫的差错,不可当行“震治”而兴“兑治”,当行“离治”而兴“坎治”,当行“兑治”而兴“震治”,当行“坎治”而兴“离治”。兴起实施之“治”错位,意味着由顺阴阳王天下翻转为逆阴阳乱天下,顺应阴阳变化、八风更迭下的四时阴阳造化节律与生命节律翻转为悖逆而破坏阴阳变化、八风更迭下的四时阴阳造化节律与生命节律,使两种节律皆反生错乱,以人事而致天道遭扰乱,令有机一体的卦气易场出现反常变异状况,转天人感通一体为天人层层有隔,人事亦终难如人意。
春生夏长秋敛冬藏,顺应阳气主导的春气,推出“震治”,则呵护保障了万物之生生,丰足的收获有了生生厚实前期基础而可以预期;顺应阴气主导的秋气,推出“兑治”,则保障了万物生机之收敛而趋向于成熟,丰足的收获得以落地;顺应阴极阳生的冬气,推出“坎治”,则保障了万物冬藏时节的休养生息,顺利实现由阴杀向阳生的稳步转换;顺应阳极阴生的夏气,推出“离治”,则保障了万物夏长时节的充足的长,顺利实现由阳生向阴肃的稳步转换。反之,春日兴起实施以令万物闭结生机为特色的“兑治”,万物生生之机被扼杀,夏长秋收更谈不上,到头来万民之饥饿即成必然;秋日兴起实施以呵护保障了万物之生生为特色的“震治”,万物难以顺时收敛生机走向成熟,草木开出了花;冬日兴起实施以保障万物充足的长为特色的“离治”,万物难以应时休养生息,内气外泄;夏日兴起实施以保障万物实现由阴杀向阳生稳步转换而适度休养生息的“坎治”,万物难以顺应阳极阴生之时而实现由阳生向阴肃的稳步转换以充足地长,冰雹就会出现。
有鉴于此,魏相指出,圣王谨慎于敬畏天而养育万民,敬畏天而敬畏阴阳两大力量,敬畏阴阳之道,敬畏呵护生命之生生,为此专门设立执司阴阳的羲和之官,令其主持明察四时阴阳节律交替,晓民以相应时序节律下所宜从事之事。君王自身按照阴阳变化所呈现的道采取行动,该动即动,该静即静,时时处处奉顺阴阳,那么造化力量就不被扰乱,顺畅推进,于是日月正常往来运转,昼夜正常往来交替,昼明有日夜明有月,风雨应时合节符度发生,宜风来风宜雨来雨,寒往暑来正常更迭,寒有常暑有度寒暑协调。日月、风雨、寒暑三者正常运转、发生、更迭而协调有序,那么卦气易场贯穿其间的宇宙生化易场、人与万物共同的生存家园、人完整生活的世界、人文天下灾害不会发生,万民生活所需的五谷应时成熟,丝麻作物如期长成,草木滋长茂盛,鸟兽顺畅繁殖,民众身体健康而无夭折、无疾病,日常衣食丰足有余,形下现实生活品质可观,生命的维系有了充足的保障,生命的尊严有了坚实形下基础。达到这样的生存生活境地,君王才会赢得民众由衷的感恩敬畏拥戴而尊贵于上,民众才会得到君王真正的敬畏呵护善待而喜悦于下,上下珍视彼此,倾心相交感通,互无怨恨,政教推行实施顺畅,民众甘心接纳,扎实落实不违,笃厚礼让之风可以借机兴起,以礼乐化成天下的王道愿景的规划落实有了眉目可言。反之,魏相指出,不明阴阳,不顺阴阳,那么造化力量就会被人事扰乱,难以顺畅推进,导致风雨不合时令发生,该风不风该雨不雨,不宜风而风不宜雨而雨,五谷桑麻等作物的正常生长就会受到伤害,难以应时如期成熟或长成,民众日常生活就难以得到有效保障,时常会受到饥饿寒冷的困扰,饥饿寒冷困扰在身,再谈生命尊严就成奢侈,那么民众就会渐渐寡廉鲜耻,杀人放火作奸犯科的坏人坏事就会由此发生。这与《论语·子路》所载子适卫陈述的庶、富、教之论与《孟子·梁惠王》所载孟子制民之产基础上“谨庠序之教”主张,旨趣是相通的,皆表达了提升民众形下生活品质基础上施以人文礼乐之化成的王道理念。
因此,魏相得出结论:“阴阳者,王事之本,群生之命,自古贤圣未有不繇者也。天子之义,必纯取法天地,而观于先圣。”(《汉书》,第3139页)阴阳是王事的根基所在,是群生生命之所系,万民生命生存之所系,也是人文天下命运之所系,兴王业的王者必须以全副的心力郑重予以对待。天子之为天子的职责使命所在,就是必须无条件纯然无杂地取法于天地,阅读领会先圣孔子在其所系统整理的包括《易》在内的作为王者之书的各部经典所教示的一切,顺应阴阳变化下天地变化所开启的宇宙生化易场、人与万物共同的生存家园、人完整生活的世界,继创人文天下顺应阴阳力量与阴阳之道的美好未来。
三、面向现实的王道制度人事设计
魏相并没有停留于经典说教的书本内在思想世界,满足于仅呈现经典本身的思想义理维度,而是以经典与现实接通互动,以经典范导转活现实,以现实激活确立经典的现实维度,令其直面现实而豁显鲜活时代性生命活力,转精微理论力量为强大现实力量。因此他先是以检讨自己角色责任未尽做铺垫,进而以王者兴王业之期许向汉宣帝谏议落实基于卦气易学的王道制度人事设计:
臣相幸得备员,奉职不修,不能宣广教化。阴阳未和,灾害未息,咎在臣等……高皇帝所述书《天子所服第八》曰:“大谒者臣章受诏长乐宫,曰:‘令群臣议天子所服,以安治天下。’相国臣何、御史大夫臣昌谨与将军臣陵、太子太傅臣通等议:‘春夏秋冬天子所服,当法天地之数,中得人和。故自天子王侯有土之君,下及兆民,能法天地,顺四时,以治国家,身亡祸殃,年寿永究,是奉宗庙安天下之大礼也。臣请法之。中谒者赵尧举春,李舜举夏,兒汤举秋,贡禹举冬,四人各职一时。’大谒者襄章奏,制曰:‘可。’”孝文皇帝时,以二月施恩惠于天下,赐孝弟力田及罢军卒,祠死事者,颇非时节。御史大夫朝错时为太子家令,奏言其状。臣相伏念陛下恩泽甚厚,然而灾气未息,窃恐诏令有未合当时者也。愿陛下选明经通知阴阳者四人,各主一时,时至明言所职,以和阴阳,天下幸甚!(《汉书》,第3139-3140页)
治理天下国家,处理各层次的政务,能以顺阴阳为宗旨予以落实,则天下国家阴阳和顺,一派祥和而无灾殃。当今天下阴阳未能和顺,灾害未能平息,首先就是像我这样的执政大臣未能尽到顺阴阳以宣教布政理事所致。汉高祖时期,确立了天子顺应阴阳四时节律的服饰礼制,提出了“自天子王侯有土之君,下及兆民”,法天地,顺阴阳,应四时,平治天下国家,安立每一生命的“奉宗庙安天下之大礼”,专门设立了分别执司春夏秋冬四时之官赵尧、李舜、兒汤与贡禹。文帝时,逆阴阳背时节于二月错误实施施恩惠于天下、赐孝弟力田等政举,被时任太子家令朝错(晁错)进谏指出。而当今皇上您(宣帝)在受天所命理天下,于天下恩泽甚厚,但是灾气并没有得到平息,当属诏令所宣示的政教举措存在逆阴阳而不合时令节度之处所致。因此,魏相建议宣帝效法高祖故事,遴选明晓经典、洞悉阴阳的四位人士,各自执掌一时,燮理阴阳,待所司之时到来之际,上奏天子报知时令之至,以便进而上传下达面向天下推出实施契合时令阴阳节律的人文天下政举与合宜人事节目,即前所言“震治”“离治”“兑治”“坎治”“坤治与艮治”,从而令卦气易场贯穿其间的宇宙生化易场、人与万物共同的生存家园、人完整生活的世界、人文天下造化阴阳力量与生命阴阳力量协调一致,阴阳通体谐和,祥气盈扬其间,灾气消失无影无踪。明阴阳、顺阴阳、和阴阳、消灾殃而致太平,是上至天子下至各级臣属推教化、理政务、处政事的基本原则和宗旨,也是天下万民措置人事、安利人生的应然合宜有效基本原则和宗旨。王明乎此并率身垂范落实此,进而令从自身到各级臣属到天下万民切实有效落实此,则王为推行王道、兴起王业之圣王,臣为落实王道、助推王业之王臣,民为王道泽渥、王业沾溉、并尽己绵薄之王民,圣王、王臣、王民上下一心,王道大行,王业大成,人事大和,天下通泰,天人祥和。
四、卦气易学对《说卦传》思想的转进
魏相的卦气易学与卦气图式及其构想,脱胎于《易传》中《说卦传》的八卦宇宙图式,并实现了对《说卦传》思想的转进。
《易》借以敞开其思想世界的基本凭借,是八卦六十四卦的符号系列。《说卦传》在系统诠释八卦所涵摄符示的物象的同时,具体开示了一由八卦所涵摄符示的以空标时、时空合一、动态流转型立体宇宙图式。这一图式晓谕人们,人在其中的整个生活的世界,就处在一个八卦易场之中。魏相的卦气图式就基于此而确立。《说卦传》云:
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齐乎巽;巽,东南也。齐也者,言万物之絜齐也。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听天,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故曰:“致役乎坤。”兑,正秋也,万物之所说也,故曰:“说言乎兑。”“战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阴阳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劳卦也,万物之所归也,故曰:“劳乎坎。”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
这段文字明确点出了八卦中六卦的方位:震位东方,巽位东南,离位南方,乾位西北,坎位正北,艮位东北。余下两卦坤与兑,据《说卦传》文字诠说之序,对应于圆形图式,则不难确定坤位西南,兑位西方。《说卦传》图式构画在上南下北、左东右西的基本坐标设定下,以空间方位标识时间时序,又以时间时序统空间方位,摄空间方位归时间时序,令时空互诠互显、合一无隔。时序明确点出的是兑卦,值正秋;虽未明言,但可读出时序意涵的,是震卦,“帝出乎震”“万物出乎震”,时序值春是可确定的。其他六卦,依据以空间方位标识时间时序的原则,也不难依次确定巽时序值春夏之交,离值夏,坤值夏秋之交,乾值秋冬之交,坎值冬,艮值冬春之交。后世的主流,正是这样解读《说卦传》以文字形式诠说开示的这一图式的。“言阴阳相薄也”,以点睛之笔点活了这一八卦易场,提示人们,发生在这一易场而贯穿其始终的,是阴阳的消长流转,阴阳之道在其中起着终极决定作用。
魏相的卦气图式显然由此而来,进而他以“天地变化,必繇阴阳”点醒了来自于《说卦传》卦气图式阴阳论的主题,突显了造化力量就是阴阳这一鲜明观点,深化了《易传》阴阳之道的易学思想,“又以“君动静以道,奉顺阴阳”推天道明人事,转进阴阳天道而进行“震治”“离治”诸卦气之治表征的王道之治设计,彰显了法天立人的经学精神与时代主题。魏相卦气图式东方震春,南方离夏,西方兑秋,北方坎冬,契合《说卦传》八卦图式;坤、艮分别托位西南、东北而会于中央,亦不违《说卦传》八卦图式之旨。只是在魏相的卦气图式中,巽、乾两卦未被提及,未言其显用的时空。
五、卦气易学对《易阴阳》的融摄发展
魏相的卦气易学与卦气图式及其构想,还融摄了《易阴阳》一类著述的观点,并发展了其思想。
《易传》以阴阳诠释《易》的卦爻符号,诠释卦爻辞,豁显了阴阳与阴阳之道的《易》的内在思想世界,以故《庄子·天下篇》才称言“《易》以道阴阳”。正是在《易传》阴阳论视域下的诠释的强力影响与范导下,以阴阳说《易》,揭示其思想意蕴并直面而运用于现实问题之解决,成为易学发展在学之体与学之用双维的强势主流。这就涌现了大量《易阴阳》一类的著述。
魏晋经学家、军事家杜预(222年-285年)在其《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后序》中,记载了西晋初年战国“《汲冢竹书》”的发现:“《周易》上下篇,与今正同,别有《阴阳说》。”《晋书·束皙传》则载:“其《易经》二篇,与《周易》上下经同。《易繇阴阳卦》二篇,与《周易》略同,繇辞则异。《卦下易经》一篇,似《说卦》而异。《公孙段》二篇,公孙段与邵陟论《易》。”杜预所言《阴阳说》,当系对应《晋书》所言《易繇阴阳卦》以及《卦下易经》《公孙段》,有明确以阴阳论说阐释《易》的内容,可归于早期的《易阴阳》类著述。2008年7月入藏清华的战国竹简《筮法》,亦可归于早期的《易阴阳》类著述。
《说卦传》以文字的形式诠说开示了上述八卦宇宙图式符示的易场,同时指出,人的生命也由八卦有机一体构成,所谓“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彰显为有机一体的生命八卦易场,处在宇宙八卦大易场之中。《筮法》内中直接绘有类似《说卦传》文字表达的人体八卦图式、宇宙八卦图式,前一图式环绕在后一图式之中,显示人体生命八卦易场置身宇宙八卦易场之中。两个图式中的八卦皆未与卦名相连,笔者在展示其原图式的同时,又绘制一幅外围宇宙八卦图式与卦名相连、内中人体八卦图式仍仅有卦符而不带卦名的图式,并与《说卦传》八卦方位图式相互对显:
清华简《筮法》人体应八卦场域图式与《说卦传》八卦方位图式
清华简《筮法》中,“”与“”,分别对应通行的爻画符号“⚋”与“⚊”;“”即☰乾,“”相当于☷坤,“”即☳震,“(劳)”相当于☵坎,“罗”则相当于☲离,“巽”即☴巽,“兑”即☱兑。震、兑、劳、罗被明确称为“四正之卦”:李学勤先生等整理者命名为“第五节 至”中,有云:“至,四正之刲(卦)见,乃至。”(第87页)案例中,卦的符号,右下罗、上震,左下兑、上劳,恰好是八卦图式中的位居北、东、西、南四方正位的四正卦。整理者命名为“第二节 得”中有云:“(作)于阳,内(入)于侌(阴),亦(得)。”整理者说:“卦例之右兑出于乾卦之上,即‘作于阳’,左兑入于坤卦之下,即‘入于阴’。”(第83页)表明《筮法》以“阳”“阴”称三爻纯而不杂的乾、,显然视此两卦分别符示阳与阴,是典型的以阴阳释卦说《易》。宇宙八卦图式外围,还有针对四正卦震、劳、兑、罗的文字诠释,其中云:“奚故谓之震?司雷,是故谓之震。奚故谓之劳?司树,是故谓之劳。奚故谓之兑?司收,是故谓之兑。奚故谓之罗?司藏,是故谓之罗。”(第111-112页)整理者注释道:“四卦所司雷、树、收、藏,与常见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含意相似。劳(坎)卦属火在南方,而离卦属水在北方,与《说卦》第五章相悖。”(第112页)笔者曾指出:清华简《筮法》借相关文字也表达了八卦涵摄下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阴阳消息之类的意蕴。其相当于《周易》系统的坎、离两卦的劳、罗位置的颠倒,原因不明,是否含有阴阳隐显涵摄、流转不定之意味,亦未可知。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易》类著述中,有《古五子》十八篇,班固自注云:“自甲子至壬子,说《易》阴阳。”有《古杂》八十篇,《杂灾异》三十五篇,《神输》五篇,图一。唐颜师古注云:“刘向《别录》云‘神输者,王道失则灾害生,得则四海输之祥瑞’。”(《汉书》,第1703-1704页)这些著述,都属于《易阴阳》一类,共同特点,当为以阴阳释卦说《易》,明顺阴阳之得及其实效与逆阴阳之失及其征验,劝导敬畏天道顺应阴阳的王道应然与人事宜然。这是一种易学话语系统下的以阴阳为媒介的天人感应学说。魏相之受其影响并融摄发展其相关内容,是显然的。
六、卦气易学对《明堂月令》天下治理模式的吸纳深化
魏相的卦气易学,还吸纳深化了礼学《明堂月令》的天下治理模式。
东汉经学家蔡邕(133年-192年)在其《明堂月令论》中指出:“《月令》篇名因天时制人事,天子发号施令,祀神受职,每月异礼,故谓之月令,所以顺阴阳,奉四时,效气物,行王政也。成法具备,各从时月,臧之明堂,所以承祖考神明,明不敢泄黩之义,故以明堂冠月令。”东汉学者高诱(生卒年不详)在其《吕氏春秋注》中,诠释《孟春纪》“天子居青阳左个”时云:“青阳者,明堂也,中方外圜,通达四出。各有左右房谓之个,个犹隔也。东出谓之青阳,南出谓之明堂,西出谓之总章,北出谓之玄堂。”明堂是天子应时令顺阴阳宣教化布政事之场所,契春时应春令者谓之青阳,契夏时应夏令者谓之明堂,契秋时应秋令者谓之总章,契冬时应冬令者谓之玄堂,统称明堂。传世文献中,《管子》的《幼官》《幼官图》《四时》《五行》《轻重己》,《吕氏春秋》的《孟春纪》《仲春纪》《季春纪》《孟夏纪》《仲夏纪》《季夏纪》《孟秋纪》《仲秋纪》《季秋纪》《孟冬纪》《仲冬纪》《季冬纪》,《淮南子》的《时则训》以及《礼记》的《月令》,就是《明堂月令》类的著述。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礼》类著述中,有《明堂阴阳》三十三篇,《明堂阴阳说》五篇;《五行》类著述中,有《阴阳五行时令》十九卷(《汉书》,第1709、1768页)。前两种是见于记载而在后世已失传的《明堂月令》类著述,后一种也可归属于《明堂月令》的时日宜忌之下,同样已失传。
这些都对魏相产生了深远影响,使其构建起卦气易学的大厦,并从现实天下治理和易学理论建构,展现它的魅力。
《汉书》本传称,魏相“少学《易》……明《易经》,有师法……数表采《易阴阳》及《明堂月令》奏之”(《汉书》,第3133-3139页),可见,他的上述思想,脱胎于《说卦传》的八卦宇宙图式,融摄了《易阴阳》一类著述的观点,接纳了礼学《明堂月令》的天下治理模式,精心擘画了以奉顺阴阳为核心精神的易学之治蓝图,展现了其经学之治宏大构想,从理论到现实两个维度深化了《易传》阴阳之道的易学思想,展现了激活经典以经世致用的鲜明经学理论家、实践家品格。“后汉王凤举曰:‘不读《易经》者,不得登朝。’……至唐虞世南举曰:‘不读《易》,不可为宰相。’”魏相树立了这方面的典范。当然,由于史书记载所限及其他原因,“有师法”的魏相易学体系未能完整流传下来,这不能不说是一缺憾。
总之,魏相以其杰出的易学建树,构建了文明建设新范式,并对后世以有益启迪。
传统的赓续与现代文明的构建的初步思考。融旧铸新才有传统的现实可行性赓续,赓续基础上才有守正开新、光前裕后意义上的现代文明笃实稳健建设。
编辑:宫英英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