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话语创新与原理性贡献——第五届中国话语高端论坛综述
来源:学习时报作者:柳宝军 2024-11-08 09:56
11月2日,第五届中国话语高端论坛在山东大学召开。来自60余家单位的130余名学者围绕“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话语创新与原理性贡献”主题展开深入研讨。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标识性概念与原创性范畴。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标识性、原创性的概念和范畴,为引领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提供了基本支撑。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党委书记林建华指出,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最大的政治”是独具特色的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方式,从政治层面清晰地界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定位和实践价值,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工作和未来前进方向的准确把握。山东大学世界政党研究中心主任王韶兴系统阐述了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建设问题,认为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建设的系统性可以从理论基石、文化根脉、目标牵引、价值统领、根本使命、最高原则、主体主线、内在动力、目的要求、实践载体和方法论原则等十一个方面认识和把握。武汉大学主流意识形态研究院院长项久雨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三个活的灵魂,即明体达用、人民至上、守正创新,并从十二个方面概括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主要内容,即文化领导权论、根本任务论、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论、文化自信论、人民中心导向论、“两个结合”论、“双创”论、文化交流互鉴论、文化使命论、文化主体论、文化生命体论、理论武装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副主任洪向华指出,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具有高度的理论原创性,创造性提出了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定文化自信、“两个结合”等重大论断,打开了理论创新和事业发展的广阔空间,具有深远的文明史意义。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名誉院长周向军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发展、体系、价值、实践要求等五个方面集中阐述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根本遵循”,强调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成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增福提出,要正确辨析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新的文化生命体、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等基本的概念和范畴,进一步明确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唐爱军指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标识性的概念、原创性的话语,深化了对中华文化发展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认识,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话语创新,为我们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理性贡献提供了基本思路,为构建习近平文化思想科学体系提供了话语构架。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杨志超从战略思维、系统思维、历史思维、人民思维、开放思维等不同维度深入阐释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思维特质,为指导新时代的文化建设提供了借鉴和遵循。
“两个结合”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理性贡献。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守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是“两个结合”的重大成果,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明体达用、体用贯通,谱写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新篇章。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原院长郭建宁指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和思想精髓就是“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其根本意义就在于巩固了文化主体性。巩固文化主体性是“第二个结合”的内核。中华文明犹如参天大树之根,有了这个根就有了新芽、新枝、新叶,就能长出参天大树,就能根深叶茂,这个根脉充分展现了坚韧的文化生命力和坚挺的文化主体性。山东省社科联原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包心鉴认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途上的一种独特创造,这个创造来自“两个结合”。“两个结合”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由之路,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中之重。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副主任乔清举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历史使命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两个理论主体的对接,一个文明主体的延续,即中华文明的延续,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华文明一以贯之的历史性联系,恢复中国作为历史上一个文明提供者、文明类型构建者的大国历史责任,承担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华文明、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责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中国史教研室主任王学斌提出,要追根溯源、理清脉络,执一御万、把握重心,跳出庐山、开阔视野,善于在更广泛的文明视野中把握党的文化领导权,积极用本土话语进行党的话语更新,实现本土化概念与党的话语之间的整合,推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所所长崔丽华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两个方面对“第二个结合”展开阐述,认为我们党提出“第二个结合”既是历史和时代的需要,也是理论建构的需要。山东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李国涛认为,既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文明交流交融破解“文明冲突论”,也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通,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中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话语创新及其对构建当代中国话语体系的示范意义。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要有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构建当代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典范,对于深化话语研究、推动构建当代中国话语体系具有重要的示范价值。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冉从国家叙事、历史叙事、世界叙事及文明叙事四个方面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自主知识体系的叙事体系建构。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志礼指出,习近平文化思想关于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文明观的话语创新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百年奋斗主题以及政党的世界责任等重大命题上,深刻揭示了政党在文明发展演进、文明形态变革、文明交流互鉴以及文明与国家、文明与现代化等互动关系中的作用,对于深刻揭示中国共产党的文明特质、文明优势和文明贡献具有重要方法论意义。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徐斌认为,要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文化理论和基本观点,从文化是人们生产生活和交往方式的一种产物、社会意识是文化的核心方面、人是文化的主体、先进文化是真正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广泛交往有助于文明的提高等方面准确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福建省委党校(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与政治学教研部郭彩霞提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超越资本主义文明的文明新形态,是“两个结合”的产物,是“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是讲好中国故事的话语创新。
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积极构建中国话语体系。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山东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山东省高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商志晓认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要以当代中国的实践为现实基础,以现实问题为中心,使现实问题转化为理论问题,使之升华为概念范畴和系统化的理论体系。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构建形成必然有一个知识阐发、理念论析、价值引领三位一体的问题,三者共建共融。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原院长田鹏颖认为,中国话语体系的构建应该是在人类文明大道上进行,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推进,把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统筹起来考量,看成人类文明发展到现代文明阶段的一个统一的文明体系。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瑞涛指出,“两个结合”深刻回答了如何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如何回归中华文化主体性以及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三个方面问题,要坚定文化自信、推进文化自觉、构建文化强国,通过多元优秀文化因素的融合与贯通来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上海市委党校(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公龙从“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到“党的文化领导权”话语转换,从内涵、目标、策略、特征等方面系统阐述了党的文化领导权的话语变迁,并提出了话语转化的实践要求,强调要从文化入手强化党的意识形态,在党的领导下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在强化文化表达中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山东省委党校(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传鹤提出,要提高讲理的能力,尤其是要讲好民主的道理,要有历史的厚度、视野的宽度,在意识形态斗争中打破西方话语霸权。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孙迪亮提出,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乡土文化建设,挖掘优秀乡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让乡土文化与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赋予乡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实现乡土文明与城市文明的交相辉映。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陶立霞提出,文化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更孕育着未来的希望,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也为更好担负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历史使命提供了遵循。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陈明琨提出,只要我们面向未来不断地锻造中国话语的主体,丰富话语的内容,提高话语的质量,创新话语的表达,加强话语的传播,我们就一定能够构建起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对外话语体系。
编辑:董丽娜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