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晨娟: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丰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三维探析
来源:中国孔子网作者: 2024-09-02 15:21
编者按:第十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于7月10日至11日在山东曲阜成功举办。本届论坛共收到百余篇高质量学术论文。中国孔子网精选部分高质量论文进行整理并发布,以飨读者。本期推出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郭晨娟的《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丰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三维探析》。
2023年10月7日至8日举办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随着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正式提出,我国学界愈发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以及文明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的重大意义。亟须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对习近平文化思想进行深刻学理阐释,把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研究和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逻辑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人类文明新形态概念的提出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长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形成的。
(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逻辑
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安阳考察殷墟遗址时讲道:“这次来是想……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个命题被首次提出。2023年6月2日,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明确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2023年10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他强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此次会议最重要的成果就是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既立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指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要性;又立足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强调丰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性。为认识和把握人类文明新形态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关系留下了深入探讨的空间。
(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逻辑
人类文明新形态概念的提出也经历了一个过程。2020年9月21日,习近平在联合国成立75周年系列高级别会议上的讲话强调了人类文明形态的多样性,倡导“让世界多样性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人类文明多姿多彩的天然形态。”特别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7月1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首次阐述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特征:“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2021年11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指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2021年12月14日,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强调,“在艰苦卓绝的奋斗中,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决心和意志,以前所未有的智慧和力量,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大幅提高了中国文化软实力。”这也是在论述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大意义。2022年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报告指明:“明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并紧紧围绕这个社会主要矛盾推进各项工作,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在论述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时也提到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2023年3月15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中强调,“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与全球其他文明相互借鉴,必将极大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历史和全局的高度,强调“文化”在“五位一体”社会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中的重要地位。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现代化的百年征程中,所形成的最新理论成果。在此基础上,我国学者对此也十分关注,比如,高海波遵循理论依据、历史依据、内在依据、客观依据及实践依据来把握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形成。田鹏颖等强调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发展核心问题及人类文明的应对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张凤莲等认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发展相生相伴。刘须宽指出,“两个结合”“双创”“两种形态”“两个精华”构成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生成,实现“两个未来的统一”是人类文明辩证发展的基本逻辑进路。寇清杰从理论、文化、历史、实践和价值逻辑阐释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成。
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科学内涵
立足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不断发展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人类文明新形态概念,对此进行深刻的内涵阐述十分必要。
(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科学内涵
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涵,学者们论述阐发颇多,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也是值得充分肯定的。邹绍清从广义的文化概念来认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白的历史进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包括中华民族现代化的物质条件、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制度体系、价值观念、文化艺术以及人们的行为习惯和精神状态等。”张健和齐付清立足于对中华民族根脉和魂脉的坚持和发展提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对中华民族悠久文明的守正创新、对中国共产党百年文化建设实践的继承开拓、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崭新呈现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发展面向。”何星亮认为:“从历史视角出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传统文明基础上创新性发展的现代文明;从现代化视角出发,它是在中国式现代化基础上形成的现代文明;从文化视角出发,它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基础上形成的现代文明;从全球视角出发,它是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商志晓着重从文明的角度指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继承性,它是中华民族从古至今承续发展的文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性,它是中华文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现代呈现,是中华文明在新的社会形态下的现代创造;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形成发展的领导核心作用,它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推进且不断发展的新的文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人类文明新形态中都有一个重要的文明概念,何谓文明?文明指的是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比起文化来说文明的出现时间要晚、包含范围更小。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其代表性的成果,或者说习近平文化思想可以指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典型代表。
(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科学内涵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由文明及文明形态等两个以上的概念组成的命题,重点探讨文明形态概念。国外关于文明形态的研究主要从著作着手,比如,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把世界文明划分为幼年时代、青年时代、壮年时代、老年时代等四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及东方文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日耳曼文明等四种不同的文明形态。雅斯贝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首次提出并论证了轴心时代文明的理论。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将人类历史归为26种文明。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中提出八大文明形态。国外学者们,有的从纵向的角度,即根据历史发展来划分文明形态,有的从横向的角度,即按照地域来划分文明形态。其中更不乏有通过人的生命演进过程来划分文明形态的学者。从根本上说,按照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即现实的人来研究文明形态可能更具有说服力。
国内关于人类文明新形态基本内涵的研究,把握了当下的热点问题,是对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的学习和阐释。但是专著很少,《走向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学界首部聚焦“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佳作,是陈学明教授长期关注“人类文明”的心血总结。全书分上中下三篇,分别从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对人类文明新形态进行溯源。当前学术界发表的关于这一主题的论文,整体地看,国内研究自2000年始,在2020年后呈加速增长趋势,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关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本内涵,辛向阳从中国共产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三方面指出人类文明新形态“新”的内涵。张凤莲把人类文明新形态定义为与以前的文明相比具有质的飞跃的新型文明,是社会主义文明、全要素文明和类文明。高海波认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与经典文本中的共产主义存在距离,占有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成果并超越资本主义文明,会逐步实现人民现实幸福和自由全面发展,是包含人类共同价值诉求并为全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关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本特征,韩喜平从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世界关系等多种角度认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特征。田鹏颖把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特征归纳为制度优越性、指向未来性和价值超越性。张小玲认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突破性、人民性、包容性和共治性。归根到底,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从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党的十五大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党的十七大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到党的十八大提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物质文明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政治文明发展全过程民主,精神文明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社会文明维护公平正义,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五个文明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协调发展,推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进步,这就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丰富内涵。
总而言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的文化使命,旨在创造属于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使之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丰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是我们在新时代在全球视野和天下情怀方面的文化使命,旨在倡导多姿多彩的人类文明形态。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人类文明新形态,两者相辅相成、相伴相生,共同为治国理政提供文化养分,为加快形成与综合国力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注入文化动力,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贡献文明。”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产生。从历史演进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从现实发展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社会主义发展逻辑、中华民族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逻辑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逻辑的多维辩证统一,为实现现代化的中国道路、现代文明的中华民族模式和人类的新文明形态奠定了基础。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展现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典型特征,为我们在新征程上不断推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奠定了目标基础、指明了前进方向。
三、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丰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意蕴
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丰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有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利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
(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必然要求
从出现时间上来讲,人类文明新形态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现的时间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的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从概念外延上来讲,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兼具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等因素的结晶,是超出了其中任何一种因素的多因素复合体。人类文明新形态是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为指导、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发展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汲取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社会主义文化。
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丰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有利于传承中华民族孜孜不倦的精神追求。中华民族确立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崇和合、求大同”朴素价值追求,“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是中华民族为人处世之道和安身立命之本。而这些丰富的哲学社会科学内容、治国理政智慧,为古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依据,凝聚成中华文明的价值内核,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重要内容。中华民族秉持与时俱进、守正创新、开拓进取的发展原则,自觉选择适应和融入历史发展潮流,并根据时代特征调整民族发展方向,引领时代发展趋势,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使中华民族永葆生机活力,实现民族的繁荣兴盛。对此,习近平总书记表示:“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二)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主义的特有功能是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丰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前提。“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诫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时,要始终站在人民立场,代表人民利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做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始终站在爱国立场,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包括世界是物质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推动者等,启示我们认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科学规律。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方法、历史分析方法、阶级分析方法、辩证分析方法、实践分析方法等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为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立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矛盾尖锐化的现实情况,贫富两极分化严重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时常发生,着眼于人民群众生活困苦,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致力于无产阶级政党通过革命方式消灭私有制,消除工人与劳动产品、工人与劳动活动、劳动者与自身的异化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多重异化现象,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使劳动成为生活中的自然而然的需求和享受,不再是谋生的必要手段。“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克思主义将要实现的是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不是遥遥无期的空想,是一种现实的历史运动,并非可望不可及,而是在现实的实践运动中不断生成的。马克思主义以正确而鼓舞人心的科学信仰,指导我们不断追寻这一目标的实现。“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
而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丰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又是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必然要求。
按照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文化的民族地域性,而人类文明新形态体现了文化的世界历史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应该形成良好的双向互动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曾对文化交往即人类的精神文化交流行为作出了阐述,他们的精神交往理论必然会对现实的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丰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化交流活动产生积极的引导和借鉴作用。
(三)是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影响力的必然要求
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丰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课题,而中国共产党在苏东剧变之后继续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传承并创造着社会主义文明新形态的历史,表明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具有强大生机活力,进一步彰显和增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优越性。
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成为世界格局演变的主要推动力量。我国抗疫斗争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铸就了伟大抗疫精神。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充分检验,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充分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充分彰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取得成功,使马克思主义以崭新形象展现在世界上,使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中国成为促进世界共同发展的强大主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振兴世界社会主义的强大力量。作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具体表现之一的伟大抗疫精神,是我国践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念在当今的生动展现,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世界影响力。
同时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丰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有利于摒弃西方的现代化老路,走出与西方实现现代化截然不同的文明的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些前无古人的创举,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我国于2020年底,按照计划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为解决世界贫困问题作出了巨大贡献。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脱贫攻坚伟大斗争,锻造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号召全党全国全社会都要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团结一心,英勇奋斗,坚决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风险,不断夺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更大的胜利。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不断发展,丰富了人类文明形态,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道路和中国方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以不可辩驳的事实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鲜活生命力,中国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发展模式的影响力吸引力显著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使世界上正视和相信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人多了起来,是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世界历史观的认可、对西方现代化老路的又一强力回击。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明新形态,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典型代表。
综上,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伴随着世界文明的发展史,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丰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合规律性和目的性的统一。探究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内涵,梳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人类文明新形态在我国的形成发展历程,总结马克思主义视域下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丰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大意义,不仅对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推进我国文化发展影响深远,还期望在当前复杂多变的世界形势下,重视和发挥文化治理的作用,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助力。
(作者单位: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宫英英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