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系列评论

来源:中国孔子网作者:宋锐锐 2022-11-24 17:58

  编者按: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曲阜发出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提出“四个讲清楚”重大课题。2014年初,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之后又多次强调重申。经过多年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简称“两创”)取得重大成果,但仍有不足,任重道远。值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曲阜九周年之际,结合群众实践,坚持问题导向,中国孔子网推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系列评论。

 评论之一:“两创”不是简单加减法

  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两创”取得骄人成绩。尤其在传统文化资源富集的齐鲁大地,成果显著,极大地满足着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但在实践中,还存在着对“两创”内涵并未吃透、对传统文化一知半解的现象:或对流传下来的传统技艺照单全收,或对传统文化中的某些思想全盘否定,机械地做着简单加减法,偏离了“两创”的核心要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我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建设发展指明了方向。但何谓“两创”要义,如何更好实现“两创”,并非三言两语能讲清楚,也非一蹴而就能完成,需要我们立足新时代发展,跟随实践的脚步,勇于担当,真正做到“四个讲清楚”。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简而言之,就是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好、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正创新、推陈出新,让中华文化绽放出新的时代光彩。历史地看,中华传统文化在形成、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以及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的制约,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因此,对传统文化不能全盘接受、照搬照套,而应该历史地、辩证地、具体地分析,坚持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两创”绝不是“简单加减法”,而是一种饱含哲学意义的深刻概念和原理,是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辩证和扬弃,做到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

  辩证和扬弃,是“两创”的哲学意蕴和基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武汉大学国学院教授郭齐勇认为,在理解文化传统的优长与价值时,必须深具自我批判的精神,正视并检讨中国文化自身的内在缺失、缺弱与缺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能采取全盘接受或者全盘抛弃的绝对主义态度。这是文化“两创”的题中应有之义。

  坚持辩证和扬弃,方能“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然而,真正吃透“两创”的涵义、做到辩证和扬弃,并不容易。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多数人还是“门外汉”。要做到真正的“辩证扬弃”,首先要分辨清楚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要摸清楚我们自己的“文化家底”,全面了解、理解、掌握并运用好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当下,传统文化之风虽已渐渐“吹进寻常百姓家”,但还未完全渗透进生活日常、未普遍觉知于大众头脑。在新时代,不断向群众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讲清楚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具有迫切意义。

  从顶层设计和落地举措上探索和扎实推进“两创”,切实走好群众路线,对文化实践进行引导和规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创造地传承,才能真正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评论之二:重在弘扬其精神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文化“两创”也不例外。社会上“两创”实践如火如荼,传递着无限希望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乱象,比如盲目跟风、利益炒作,浮于表面、流于形式。

  面对种种现象,我们不禁深思:弘扬“两创”,究其本质要弘扬什么?结合“两创”实践不难发现,有一根贯穿其中并连接未来的“红线”和“主线”。这根“红线”和“主线”,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宝贵思想精神,以及“两创”中创新、创造的精神,这应是我们着重弘扬并传承延续的东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这样一个新时代的人的精神人格、精神风貌、安身立命提供一些思想背景、根源性的东西。”中华文化绵延五千年,虽然在不同历史时期,拥有不同的历史形态,但在其流变之中仍有系统的思想和稳定的价值体系,形成了中华民族共通的文化基因。这种基因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铺染着中国人的底色。

  有学者曾把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质归纳为六点:“和而不同,厚德载物;刚健自强,生生不息;仁义至上,人格独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整体把握,辩证思维;经世务实,戒奢以俭”,在很大程度上概括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这些思想智慧早已渗透进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社会制度、思维意识、价值理念等方方面面,为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供着丰厚滋养和精神指引。

  在新时代社会转型境遇下,优秀传统文化在抵御多元文化价值冲击、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需要大力传承弘扬。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个结合”和“两创”论断,为我们做好传统文化工作指路定向,其中蕴含着的创新、创造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的永恒课题。

  中华民族是一个擅长创新的民族。创新精神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禀赋,是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核,贯穿于中华民族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在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创新精神独具魅力,闪烁着中华民族智慧的光芒,推动五千年文明古国生生不息、生机勃勃。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到“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创新精神是中华文明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华夏儿女需要不断学习和发扬的精神品质。

  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途上,尤其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实践中,众多有识之士敢于摒弃旧思想、旧观念,提出适合时代发展的新想法、新做法,立新义、开新篇、闯新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推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相信伴随着“两创”实践的不断深入,创新、创造精神的内涵定会日益丰富,真正融刻在每个中国人骨子里,在新时代释放出更加强劲的能量。

评论之三:还须多下真功夫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两创”是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当前,“两创”成果斐然,但“革命尚未成功”,任重道远,还须多下真功夫,踔厉奋发,与时偕行,把“两创”引向深入。

  在厘清精华与糟粕上下功夫。践行“两创”,并非对传统文化简单照搬、照单全收,而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立足新时代,加深对上下五千年中华文化的发掘和研究,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以及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具有现实而必要的意义。在甄别、厘清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的基础上,弘扬其基本精神,赋予其时代内涵,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方面面交融,激浊扬清,推陈出新,唤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生命。

  在创新载体和抓手上下功夫。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思想观念日益多元,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单一的传播手段已不能满足现实需要,须与时俱进,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在当下。积极创新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易于参与的载体和抓手,着眼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等方面,打造接地气、多形式、可持续的文化精品活动,真正做到内容鲜活、形式活泼,让优秀传统文化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像流水一样润物无声。

  在关注“人”的体验上下功夫。文化的力量唯有根植人心、融入大众生活,才能焕发出历久弥新的生命力。“两创”发展依靠人民,最终也是为了人民,启智润心,成风化人。因此,我们必须在“两创”实践中更加关注和注重人的“体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参与感、获得感和认同感,让优秀传统文化以更加喜闻乐见的方式融入日常生活,成为人们“日用而不觉”的精神食粮,在繁荣大众文化生活的同时,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文明素养,增强做中国人的底气和信心,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编辑:宫英英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