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廉洁文化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

十年奋进,文化“两创”中的山大作为

来源:山东大学微信公众号作者: 2023-11-25 22:27

  千年文脉,奔涌不息。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曲阜考察时,饱含深情地说:“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也是在那时,习近平总书记发出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伟大号召,鲜明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命题。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

  今年迎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曲阜十周年。六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对文化“两创”提出了新的要求,指明了新的方向。

  作为一所厚植齐鲁文化沃土、深受儒家文化滋养的高等学府,近年来,山东大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实施学术兴校战略、文化引领战略,充分发挥以“古文、古史、古哲、古籍”为标志的中国古典学术优势,开展了一系列积极探索和生动实践,产出了一系列重要学术文化成果,奋力争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探路者和先行者。

  落实回信精神 打造“山大学派”

  关键词:回应

  2021年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高度肯定了《文史哲》在弘扬中华文明、繁荣学术研究等方面作出的努力,并对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提出殷切希望。在重要回信精神指引下,山东大学直面时代之问,以中国问题为重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色,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全面提升哲学社会科学思想引领能力、学术原创能力、话语体系构建与传播能力、服务区域发展和国家战略能力,培育造就“山大学派”。

  深入探究中华文明——大力推动人文学科汇聚融合交叉创新,围绕重点学术方向培育建设了“中华三千年文学传统”“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儒学当代阐释与中国话语体系建构”3个创新团队。充分发挥全国重点马院、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重要平台的引领作用,发挥学科综合优势、汇聚整合学术力量,深入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承担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基础研究”等重大研究项目,力争围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着力彰显“第二个结合”在推动中华文明传承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近期,还启动实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研究计划”,以系统性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研究为指向,以构建多学科交叉、跨领域协作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研究格局为特色,力争将山东大学打造为“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一体化推进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高地。

  

  建设一流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山大方阵”——2022年新年钟声敲响前夕,学校推出“山东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强刊计划”,大力支持将《文史哲》办成国际汉学名刊,并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打造一流的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山大方阵”。经过充分调研与详细论证,成立山东大学人文社科期刊社,致力于创新期刊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形成既有秩序又有活力的山大特色文科期刊管理服务体系和学术治理体系,为打造一流的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山大方阵”提供高水平的制度和组织支撑。

  同时,在继续高质量办好国际版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新的合作与传播空间,与国家外文局、爱思唯尔数据平台以及国际图书进出口公司等洽谈合作,期望借助与利用专业传播渠道的优势,实现《文史哲》在海外市场的广泛覆盖,“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了解中国,深入理解中华文明”。

  躬耕儒学研究重镇——与国际儒学联合会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依托儒学高等研究院建立国际儒学联合会山东大学研究基地,着力将儒家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打造成国际性学术研究与交流平台。近年来,中心以“古文、古史、古哲、古籍”为重心,以儒学研究为特色,培养了一批中国古典学术高级专门人才。中心学者承担了国家多项重点文化工程,承办了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和世界儒学大会等国际性学术会议,正在发展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儒家文明传承创新的重镇。

  发挥传统优势 赓续中华文脉

  关键词:传承

  往事越千年,传承永不变。十年来,山东大学立足学术前沿,服务国家需求,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产生了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重要研究成果。十年间,“古文、古史、古哲、古籍”的研究优势已在山大全面确立。

  让古籍“回家”——近百年来,在东西方文明的交锋中,大量中华典籍逸散至海外,令人痛心。将这些流落在外的典籍重新归拢,成为国人念兹在兹的期盼。2013年,山东大学提出“全球汉籍合璧工程”构想,2018年“全球汉籍合璧工程”作为国家重点文化工程列入“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目前,合璧工程已调查境外藏书单位1988个。境外所藏大陆缺藏汉籍约9000种,已完成1600余种缺藏汉籍的数字化回归,择要影印出版260种,其中在俄罗斯发现传世孤本《铁冶志》,圣彼得堡大学于2019年6月将其复制本赠予到访的习近平主席。

  为古书“续命”——中国素有“盛世修文”的传统。与青灯为伴,以古书为友。在山大学人的共同努力下,重大文化工程建设成效卓著。作为习近平总书记批示、列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的“《永乐大典》综合整理工程”的主体部分,“《永乐大典》存卷综合整理研究”由山东大学承担,并于2021年12月被列入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

  为文明寻证——深耕“田野”,揭示本源,作为全国13处重点发掘遗址中唯一由高校负责的项目,山东大学考古团队发掘的焦家遗址2017年入选“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22年入选“中华文明探源”等国家重大文化工程。该遗址确立了黄河下游地区年代最早的城址,发现了我国年代最早的“三重棺椁”,作为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黄河样本,为文明起源“中国方案”提供了典型案例,为世界范围内探讨文明标准等重大问题作出了山大贡献。

  为“史诗”接力——皓首穷经,完成一场几代学者的接力。前后历时36年,由萧涤非主编、张忠纲终审统稿的《杜甫全集校注》获第30届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特等奖并一等奖、第二届全球国学华人成果奖、首届宋云彬古籍整理奖等。全书共12册,近700万字,由山东大学几代学者接力完成,是一部编录谨严、校勘审慎,注释详明、评论切当的带有集注、集评、集校性质的新校注本,堪称当代集部整理的典范之作。

  今年九月,山东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大型文脉工程《齐鲁文库》首批成果震撼亮相。其中,由杜泽逊教授主编的《齐鲁文库·典籍编》第一辑100册,全面汇集影印了海内外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收藏单位及私人收藏的历代山东文献,影印的底本中囊括了众多宋元珍本,名家著作的稿本、钞本、校本,是新时期山东文献整理出版的又一项重大成果。

  厚植齐鲁大地 弘扬中华文明

  关键词:互鉴

  齐风鲁韵,岱青海蓝。厚植齐鲁文化沃土,十年来,学校广会群英,接连主办、承办多场重大学术会议,积极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和感召力的话语体系,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争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探路者和先行者,在解读中国道路和弘扬中国精神上作出山大贡献。

  用中国智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人类社会面临全新的挑战。2017年,由文化部、山东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山东省文化厅、山东大学、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国孔子基金会等单位共同承办的第八届世界儒学大会在曲阜召开。来自34个国家和地区、100多个儒学研究机构与学术团体的600多位专家学者及嘉宾,围绕“儒家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主题展开交流,从中华文化中探求当下全球治理的思想智慧。

  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世界上有多种文化和文明,都是人类社会的宝贵财富,要理解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欣赏它们形成的多彩之美,这需要既坚持自身文明传统,又对其他文明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在今年的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上,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王学典教授指出,只有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开展不同文明对话,才能消除因文化差异而带来的隔阂,避免落入文明冲突的陷阱。

  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尼山世界文明论坛自2010年创办以来,已成功举办九届,山东大学作为论坛的理事会成员单位,深度参与了历届论坛的筹备和学术组织工作。

  承办“史学奥林匹克”——创办于1900年的国际历史科学大会,是当今影响最大的历史学国际盛会,每5年举办一届,由于其在促进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相互理解方面的努力,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也有“史学奥林匹克”的盛誉。2014年,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在山东大学召开。大会由山东大学与中国史学会共同承办,是100多年来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在亚洲的“首秀”,各方围绕“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历史化的情绪”“世界史中的革命:比较与关联”“数码技术在史学中的运用”等议题共话未来。可以说,这次大会能在中国召开,是中国史学界的大事和喜事,也是国际史学界对山东大学的高度认可。

  坚持培根铸魂 培育时代新人

  关键词:铸魂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山东大学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立德树人夯基固本,把握文科教育的价值导向性,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夯实课程体系,推动模式创新,完善全链条育人机制,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培根铸魂作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培养古典学术拔尖人才——设立“山东大学古典学术人才培养实验班——尼山学堂”,按照古典学术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培养学科基础宽厚,能够潜心中国古典学术研究,继承、研究、创新中国古典学术和传统文化的古典学术拔尖人才;建设全国首个在线微专业“古典文学微专业”,上线10门“国学经典系列慕课”,传播中国古代文学精髓。

  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入课堂——以课堂为主渠道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用好优秀教材,开展丰富的课堂文化活动,努力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入课堂。系统推进国学经典、原典导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艺术汇、经典文学欣赏等系列品牌通识课程建设,并面向社会开放优质通识教育资源,加速推进学生五育并举走深走实。

  引领全国新文科建设——2020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依托山东大学设立全国新文科教育研究中心,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对新文科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作为全国新文科建设工作组长单位,山东大学发挥文史见长优势,主动回应科技革命和经济社会转型迫切需求,承担新文科建设的理论与政策研究、项目管理、信息服务等职能,建立全国新文科建设年度发展报告制度,创办《新文科理论与实践》期刊,打造开放共享的高端智库,持续推动新文科建设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引领高等文科教育高质量发展。

  立足当下发展 推动广泛传播

  关键词:普及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深入推进其创新性发展,还需要在传播手段和方法方面大力创新,用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受众容易接受的语言阐释经典,做好经典名著的普及工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山东大学在这方面,亦有不少有益的尝试。

  立足当下文化发展、普及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儒学塑乡风。“乡村儒学”建设项目通过在山东省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教育活动,用传统文化反哺儒学故土,唤醒文化自信,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智力支持,已辐射3500多个村镇、社区,促进了文明乡风形成,提升了乡村治理水平。此外,学校还与曾子家乡——济宁嘉祥县合建曾子研究院,定期出版《曾子学刊》,主办“曾子讲堂”,出版《孝经文献丛刊》等,通过持续推进“乡村儒学”和“社区儒学”,强力推动儒学在民间的传播。

  以美德树新风。中华美德教育学院自2019年6月建立以来,便致力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山大继续教育培训品牌。与章丘区联合举办“儒学讲堂”,着力打造“传统节日与中华美德”系列品牌;与济南市历城区人大共建了“文史哲阅读馆”,举办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坚持特色引领,助力中华文化多样传播——作为全国首批汉语国际推广基地,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与体验基地大力推进语言与文化传播实践,在全国首创“集成性、一站式”中华文化体验馆,创建中华文化体验教育模式,获批国家级首批本科一流课程。

  为彰显中华古典艺术的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而立,雅乐艺术传承基地融通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血脉,使其成为中华文明在当代传承的源头活水,2018年获批教育部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云程发轫,万里可期。山东大学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重要回信精神,坚守初心、引领创新,直面时代挑战、回应时代课题,积极践行“两个结合”,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繁荣学术研究、传播中华文明,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中书写新篇章、作出新贡献、创造新辉煌!

编辑:翟凌宇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