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廉洁文化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

刘余莉:“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来源:学习时报作者:刘余莉 2025-02-10 09:19

  《论语·卫灵公》中说:“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如果大家都厌恶他,你一定要去观察,为什么他被人厌恶,不能够轻易相信众人的意见。也有人被众人所推崇,同样也不要轻易相信,要考察一下,他为什么被人赞叹?这说明,判断一个人的贤德与否,不能仅仅依靠沸沸扬扬的意见,而必须自己深入考察、细致了解具体情况,明辨众人赞扬或毁谤一个人的真实原因。

  《史记》记载,齐威王刚即位的九年之间,诸侯都来讨伐他,致使国家得不到治理。于是,齐威王召来即墨大夫,对他说,自从你到即墨之后,我每一天都能听到毁谤你的言语。但是我派人视察即墨,发现田野都得以开辟,人民丰衣足食,官府没有积压的公事,齐国东部地区因此得以安宁。这是因为你不会讨好我的左右以求得赞誉的缘故。于是,齐威王封赏了即墨大夫一万户食邑。接着,齐威王又召来阿地的大夫,对他说,自从派你去驻守阿城,每一天我都能听到赞叹你的声音。但是我派人到阿地视察,田野没有得到开辟,人民过着贫苦的生活。赵国攻打甄地的时候,你不能出兵去救援;卫国取得薛陵的时候,你居然连这件事都不知道。这是由于你善于以重金巴结寡人的左右以求取声誉所导致的。所以,当天齐威王就处置了阿地的大夫,而且把曾经赞誉阿地大夫的人也一同处置了。结果,齐国上下都感到很恐惧,人人不敢再文过饰非,转而做事务求真实,最终齐国得到治理。齐威王的成就正是因为做到了孔子所讲的:“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论语》中还记载,子贡曾经向孔子提过这样一个问题:“乡人皆好之,何如?”全乡的人都赞叹他好,能不能判断他就是一个善人呢?孔夫子说:“未可也。”还不一定。子贡又问:“乡人皆恶之,何如?”如果全乡的人都厌恶他,可不可以判定这个人就是个恶人呢?孔子说:“未可也。”也不一定。“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不如全乡里善良的人都喜欢他,不善良的人都厌恶他,这样才能够判断出这个人的善恶。

  在《晏子》中记载着一个类似的故事,也说明了这个道理。起初,齐景公派晏子去治理阿城。结果治理了三年,毁谤晏子的声音全都传到了齐景公的耳朵里。齐景公非常生气,就把晏子召了回来。他说:你去治理阿地三年,结果到处都是毁谤你的声音,看来你治理得很有问题。晏子很有智慧,他没有立刻辩白,也没有马上说明事实真相,他说,请您再给我三年的时间,三年之后,我一定让赞叹的声音传到您的耳朵。齐景公答应了他。结果晏子再去治理阿城,三年之后,果然赞叹的声音全都传到齐景公那里。齐景公很高兴,把晏子召回来,并要封赏他。这时,晏子才说,三年之前我所做的事应该受到奖赏,但是您却要惩罚我;而三年之后我所做的事应该惩罚我,但是您却要奖赏我。我不应该接受您的奖赏。齐景公问其原因。晏子说,以前我在治理阿城的时候,修筑小路,加强住宅里巷门户的防务,这样做了之后,邪恶的人就憎恨我;我还提倡生活节俭,力行孝顺父母、友爱兄长,惩罚那些苟且偷懒的人,以至懒惰的人怨恨我;审判案件的时候,我不包庇显贵豪强,以至显贵豪强之人厌恶我;我身边的人有所要求,合法的我才给予,不合法的就不给予,结果我左右的人就讨厌我;我接待地位显贵之人时,亲近程度不超过礼仪的规定,结果地位显贵之人也不喜欢我。于是三种邪恶之人在外部毁谤,两种谗佞之人在内部毁谤,所以三年之内,这些毁谤的声音全都传到您的耳边。后来,当我再去治理阿城时,我就改变了原来的做法,停止修筑小路,放松住宅里巷门户的防务,结果邪恶之人就高兴了;不再推崇生活节俭,尽力孝顺父母、亲爱兄长,也不惩罚那些苟且偷懒的人,结果懒惰之人就高兴了;判决诉讼时偏袒显贵豪强,结果显贵豪强之人就高兴了;只要身边之人有所要求,我不论对错就全部答应,结果左右之人也都高兴了;接待地位显贵之人时,亲近的程度超过礼仪规定,结果地位显贵之人就高兴了。三种邪恶之人在外部称赞,两种谗佞之人在内部称赞,所以,三年之内我的好名声就传到您的耳边了。晏子讲完之后,齐景公低头沉思片刻,仍然给予晏子以重赏。可见,齐景公还是一个非常明理的人。

  这说明,一个人虽然想做利国利民的事业,但并不是一定就能得到大部分人的理解和支持。很多人不支持是因为只关注自己的私利,或自己的眼前利益受到了损害,而并不是这个人所做的事从长远和全局来看本身是错误的。因此,如果完全依赖大众的好恶作为判断事物该做和不该做的标准,并不能总是得出理性和正确的判断。《六韬》中讲得好:“君以世俗之所誉者为贤智,以世俗之所毁者为不肖,则多党者进,少党者退,是以群邪比周而蔽贤,忠臣死于无罪,邪臣以虚誉取爵位,是以世乱愈甚,故其国不免于危亡。”如果简单地以世俗大众所称赞的人为贤德的、有智慧的人,以世俗大众所毁谤的人为不肖之徒,那么喜欢结党营私的人往往被举荐出来;而不愿意结党营私、党羽少的人就会被罢退。因此,邪曲不正之人结党营私、排除异己,把真正贤德之人埋没了,忠臣还可能因为“莫须有”的罪名被处死,奸邪小人以虚有的声誉达到目的。由此可见,读史使人明智。不能简单地仅仅依靠众人的好恶来对人的贤德与否作出判断。

编辑:董丽娜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