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廉洁文化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

何世龙:文明交流互鉴的“新年模式”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作者:何世龙 2025-02-08 14:48

  “新年”是人类历史上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化时间概念,蕴含着人类面向未来的智慧,传递着辞旧迎新的精神传统。每一个文明都创造了自己的新年,都有自己独特的新年仪式和年节符号,全世界共同建构了以“祈福”为中心的人类新年文化体系,推进丰富多样的文明交流。这也是和平发展、“美美与共”的中国新年愿景。

  丰富多样:新年的文明交流力量 

  纵观全世界,我们会发现,人类竟有如此丰富多彩的新年传统,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新生的力量、未知的想象、祈福的心情……这些共通的人性与理念贯穿起人类新年文化体系的共情共识主线,成为族与族之间、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彼此吸引的深层动力:从北极附近的国家到南半球顶端的海洋群岛的原始部族;从西方文明的基督信仰到东方文明的祖宗崇拜;从古老的族群记忆到新近的现代生活等,新年的文明交流力量正在跨越一切界限,将人类紧密地联系起来,成为一个“地球村”的文化整体。

  以红为主色调的春节是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生活实践,建构了“景观—行为—价值”的三维新年符号体系:以春联、灯笼、年画、烟花为元素的景观符号,以团年饭、守岁、拜年、红包为元素的行为符号,以祭灶、祭祖、祈福话、禁忌语为元素的价值符号。从景观到行为再到价值彰显了“顺应自然规律、重视人伦秩序”的新年观。

  欧美国家庆祝其新年的生活实践,塑造着“神—人”的二维体系:以圣诞为中心的神性符号和以迎新为中心的人性符号融于一体,强调神圣时间对世俗时间的启示与规制。由神而人的新年符号结构,象征着“圣洁的宗教情怀”与“进取的人文精神”的新年观。世界其他地区的新年,如埃及传统新年惠风节,节日时间以金字塔为坐标祭祀太阳神的方式确定,正好是太阳直射赤道的时间,人们过节会准备好煮鸡蛋、生菜、葱、咸鱼等传统美食,结伴到户外享受踏青的快乐生活,迎接和风温煦的春天的到来。印度传统新年洒红节,在每年2—3月之间,人们走上街头,肆意抛洒以红色为主的色彩多样的花粉,扔掷水球,尽情欢度佳节,新年狂欢有着浓郁的文化象征,寓意着万物复苏和谷年丰收,等等,这些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新年形式,共同构成了人类在自然与人文时间的循环节点上多姿多彩的文明创造。庆祝传统新年的当代实践,以“辞旧迎新、祈福未来”的生活模式为人类提供社会信念、人生梦想和现实幸福感,成为人类文明交流的美好形态,也是最直接、最有效、最有喜庆色彩的文明交流力量。

  包容开放:新年的文明对话力量 

  新年既有开启之意,也有未知之意。新年所示“新”意,首先指向的是人们在自然与社会的历史实践中发明的关于“未来时间”的新知识。人们年复一年地从这些新知识出发,告别“曾经为新、如今为旧”的知识。其次,“新”意还指面向“未知世界”的新奇感。新奇感不只是具体的心理感知,也是人类最为宝贵的面向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每一种新年传统都因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而产生了不同的新年表达,中国人表达为恐怖的“年兽”、越南人表达为温馨的“新年树”,埃塞俄比亚人表达为熊熊篝火,英国中部的乡村人表达为“吉祥之水”……新年的期盼与特定的文化传统有机地结合起来,生发出意趣横生的年俗,有的已经成为文化记忆,有的则融入现代生活之中,成为人们思考群体与个人、自然与社会、他者与自我的时间节点,开启了困境与希望互为消长的新年之旅。

  几乎所有文明都赋予新年以积极乐观、热切期盼的美好寓意,都以开放的姿态迎接未来的新生事物,也以包容的姿态告别过去的人与事。时间川流不息,过去已然过去,文明之间完全能够以包容来重新审视自我,发现不同文明的可沟通性与可交流路径,新年具有的文明对话力量在此得到彰显。

  冬去春来的自然经验感知,本质上是人之为自然界生物而本能体认的规律。人类本性的春天感知,经由人类庆祝春天来临而仪式化,人们欢呼春天重新回到人间,生命复苏再度激活了人的开放精神。在此意义上,所有文明都因为春天与新年而拥抱了开放精神,开放精神又反过来推进了文明之间对话的可能。热情澎湃、恣肆汪洋的春天生命足以冲破一切传统的封闭与保守,新年面向未来的创造能量可以融化文明之间的陈见陋俗,增进文明对话,推动人类发展。

  展望未来:新年的文明互鉴力量 

  人类永远在走向未来的路上,以积极展望的乐观精神,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合作动力。新年不只是某个文明传统的仪式发明,更是全人类一同展望未来的文明互鉴力量。因为共同拥有未来的期盼与梦想,因为共同享有未来的权利和责任,新年由此生发出的互鉴力量显得极为可贵。

  文明互鉴可以基于历史,也可以基于面向未来的探索。前者是从已有的物质和精神成果中展开合作与对话,互为启示,彼此成就;后者是从未来的观念与制度上建立共识与边界,互为支撑,彼此协作。展望未来的文明互鉴,可以使不同文明之间最大限度地减少误解、避免冲突、阻止战争,可以优化不同文明携手克服困境的合作机制。未来之新,也就成为新年形态的根本动力源泉。

  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为世界共享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见证了人类庆贺新年、乐观进取的共有经验,彰显了新年传统之于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价值。在此意义上,春节申遗成功,开创了文明交流互鉴的“新年模式”。无论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还是信息文明;无论肤色语言还是区域信仰;无论现实物理空间还是虚拟网络空间,等等,人类都可以从欢乐、吉祥、祈福、安康的新年寓意中重获新生力量,以更加豪迈坚实的步伐迎接未来的美好生活。

  (作者系长江大学人文与新媒体学院院长、教授) 

编辑:张晓芮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