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廉洁文化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

来源:青海日报作者:丁学儒 2025-02-08 09:11

  随着我国全面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展现出强大生命力,而源远流长、历久弥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深刻体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增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所需的精神力量。因此,应进一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发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转型,为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提供内生动力。

  传承优秀文化基因,筑牢精神之基

  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将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作为根本旨归,应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从中总结符合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古典智慧、弘扬跨越时空且具有当代价值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首要任务。

  我国全面统筹推进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协调发展,正是得益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现代化建设的积极影响。如,和而不同、居安思危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过程中,已逐步转化为和谐情怀、忧患意识等,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中国焕发时代光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强调平和、反对极端,倡导人们在日常行为、人际关系中注重与自然规律、社会、自身情感等保持协调,上升到国际关系构建中,利于我国与其他国家构建和谐发展、合作共赢关系。显然,提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体现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旨在借助、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发展的优势,将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旨意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中,丰富我国高质量发展内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式现代化融合理念内化于群众思想中,在持之以恒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筑牢国家稳步发展所需的、坚实的精神力量基础。

  发掘优秀文化资源,夯实物质基础

  借助现代科技、制度和法治等手段,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中涉及的各领域思想精华,进而丰富我国优秀文化内容。

  可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道德导向、思想润心、精神动力等功能,为我国现代化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快速发展。尤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中的厚德载物、义利合一等内容,能够直接作为完善经济政策的参考资源,助推经济发展正确决策;自强不息、民为邦本等内容,能够作为我国独特的价值观,积极指导和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经济发展,确保经济发展方向正确。整体上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传道、明道”内容,强调学问、文化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实践的重要性,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能够发挥文化助推社会进步的作用。同时,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发展理论主张的按劳分配、社会主义公有制等思想内容,能够直接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化的遵循,为经济发展提供科学理论指导。结合现代市场经济和科技发展需求,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还能够进一步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服务、产业和产品等,为经济可持续增长提供不竭动力。当前,文化软实力作为提升国家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直接影响我国全球化水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深厚底蕴和魅力,能够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进而提高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助力我国树立更好的国家形象,以此为我国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和环境。尤其应发掘“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等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内容,用以解决现实冲突和矛盾,引领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经济可持续发展。

  推进优秀文化转型,提升实践水平

  在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的相关实践活动中,全面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样态、多形式导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现实生活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其以现代化方式进行延续和演绎,彻底“活”起来、“立”起来。例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礼乐制度,在我国历史上发挥维持社会秩序、规范民众行为的积极作用,将其用于指导我国现代化礼仪制度构建的实践,正是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现代化运用,包括中国农民丰收节等的设立,皆是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现代化阐释和运用,能够提升中国式现代化治理能力。

  社会和个人层面,儒家文化体系中倡导的人伦孝道,渗透到世世代代民众的生活中,成为道德和社会舆论体系中的重要部分,指导人们逢年过节与家人团聚、与长辈沟通交流等实践行为有序进行,指导我国礼仪之邦建设。同时,数字化技术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表达方式多元化,《清明上河图3.0》《遇见敦煌》等数字艺术展,《如果国宝会说话》等文博节目,以及李子柒为代表的非遗文化传承者“网红”生产的短视频等,广受民众喜爱,传播力和影响力十分广泛,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化技术融合发展的新活力、新前景。事实证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根”,应始终围绕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通俗化、生活化、时代化的方式,源源不断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中,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注入澎湃的文化动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共同发展。

  〔作者:丁学儒,单位: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董丽娜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