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打开微信扫一扫
机构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廉洁文化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

上巳与清明:春日的古今对话

来源:解放日报作者:肖雅文 2025-03-31 09:31

  从《诗经》中溱洧河畔的“赠之以芍药”,到晋文公焚山悼念介子推的忠义传说;从王羲之笔下“曲水流觞”的雅集风流,到杜牧诗中“路上行人欲断魂”的哀思绵长——上巳与清明,这两个曾各自独立的春日符号,在历史的褶皱中悄然交织,最终凝成中华民族“哀乐相生”的节气哲学。

  从节气蜕变成节日华章

  清明,起初仅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淮南子·天文训》中对清明有完整记载,其名称源于“气清景明,万物皆显”。民间广为流传的“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则生动体现了清明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指导意义。

  大约在唐宋时期,清明迎来了意义非凡的转变,从单纯的节气逐渐演变为节日。在这一过程中,寒食节和上巳节的诸多习俗融入其中,极大地丰富了清明的内涵。

  其中,寒食节起源于春秋战国介子推“割股奉君”及晋文公“火焚绵山”的故事,日期在冬至后的第105日,通常在清明的前一两天。唐玄宗时期,“寒食上墓”被正式确立为国家规定的礼俗。之后,寒食渐与清明混称。

  上巳节原本定在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后来逐渐固定在农历三月初三。这个节日一项极为重要的活动是祓禊,即在水边举行祭礼,人们相信水能洗涤污垢、祓除不祥。清明节除扫墓外的另一重要活动——踏青郊游便与上巳节的习俗紧密相连。

  唐代诗人王维在《寒食城东即事》中写道:“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从唐代开始,祓禊逐渐演变为春游踏青,祭扫也被纳入国家礼制,慢慢融入了清明之中。

  此时的清明节不仅融合了祭祖、踏青、赏春等寒食、上巳习俗,还有更丰富的活动,堪称一场“大型体能训练活动”。

  拔河便是其中一项重要活动。春秋时期,拔河被称作“施钩”或“牵钩”,最初主要用于士兵的力量训练。到唐代,它有了如今大家熟知的名字——“拔河”,并逐渐成为清明风俗的一部分。据说,唐玄宗还曾在清明节组织过一场规模宏大的“千人拔河”活动。荡秋千同样是古人在清明时喜爱的活动,清明也有“秋千节”之称。

  由祓禊肇始至对歌传情

  如今,“上巳节”的另一个名字“三月三”更为人所熟知。实际上,它远不只是广西地区的特色民俗节日,背后有着更为古老且浪漫的传承。

  在传统中国,人们以“干支”纪日,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即为“上巳”。郑玄注的《周礼》中有记载:“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衅浴,谓以熏草药沐浴。”先秦时期,女巫会在上巳节主持举行水边斋戒沐浴的祓禊祭祀活动,并用香草煮水给众人洗浴,以此去除疾病、驱邪避凶,祈求健康。

  到了东汉时期,上巳祓禊的习俗逐渐形成。张衡在《南都赋》中描绘道:“于是暮春之禊,元巳之辰,方轨齐轸,祓于阳濒。朱帏连网,曜野映云。男女姣服,骆驿缤纷。”这段文字生动展现了当时上巳节那华丽盛大的节日景象。众多男女身着美丽的服饰,成群结队地来到水边,热闹非凡。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上巳节的文化内涵持续丰富和扩展。魏晋以后,上巳节固定为“三月三”,其活动从最初单纯的祓除不祥的巫术仪式,逐渐演变为曲水流觞、走马步射、欢会游春的民俗。著名的王羲之兰亭修禊就发生在这一时期,自此有了流传后世的《兰亭集序》。

  至唐代,上巳节发展到兴盛阶段,民间节俗上升为官方礼仪,成为雅俗共赏的盛大节日。据唐代《辇下岁时记》记载:“三月上巳有赐宴群臣,即在曲江,倾都人物,于江头禊饮踏青。”这一天,整个都城的人都涌向曲江,君主在江边设宴款待群臣,百姓们也在江边举行祓禊之礼,饮酒踏青,热闹景象弥漫整个城市。

  然而,由于唐代安史之乱的爆发以及宋代程朱理学的兴起,上巳节开始走向衰微。宋代虽还有大量关于上巳节的诗歌,但诗歌内容已不再着重描绘上巳节的热闹场景。到明清时期,上巳节(三月三)已初显如今广西三月三男女对歌寄情的节日内涵。在这一天,两广地区的青年男女们穿着鲜艳的服饰,相聚在山水之间,以歌传情。

  于往昔传承向青春绽放

  其实,相对于春节、中秋这些古老的传统节日,一些小众节日对年轻人而言反而很新鲜。如今,在年轻群体中,上巳节、清明节与汉服文化深度融合,成为新的节日风尚。

  在上海黄道婆纪念公园,一群身着传统服饰的年轻人,趁着周末闲暇靓装出行,一场“共赴千年之约:三月三·上巳节”联欢活动在此上演,融合踏青折柳、曲水流觞、民族游戏、风物品鉴与唐代绞缬手作。

  在广州荔湾湖公园,“三月三·上巳春归暨广州欢迎您”民俗文化活动中,几十名身穿汉服的舞者,三五结伴,沿着荔枝湾游园踏青,向来往的行人赠送鲜花、香草,重现了古时的“祓禊”场景,吸引了大量市民、游客拍照留念,成为社交平台上的热门话题。

  在江西省景德镇举办的“陶源春秀”上巳节系列活动中,一场别开生面的游园会串起各类新颖的活动,游客们身着汉服,举行簪花游园、花朝及笄礼等传统仪式,现场还设有古代服饰礼仪讲座和古诗词教学,让参与者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内涵。游客们还能在花艺老师的指导下制作花束、花篮等鲜花饰品,在花茶雅会上学习煮茶、品饮、插花、焚香等技艺,充分感受上巳节的文化魅力。

  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传统的三月三花炮节在保留抢花炮等核心民俗的基础上,也增添了新亮点。如今的花炮节期间,除了紧张激烈的抢花炮比赛,还融入了现代文艺表演元素,侗族大歌、芦笙舞等传统艺术以创新编排呈现,吸引了更多年轻群体关注;周边配套的特色农产品展销区域,借助电商平台直播带货,拓宽销售渠道,让古老节日与现代商业接轨。清明节的演变史实为中华文明吸收、整合多元文化因子的缩影。从先秦的巫祝仪式到唐宋的民俗融合,再到当代的文化重构,其内核始终围绕“敬天法祖”与“生生不息”的双重命题,既展现了传统文化强大的适应性,也印证了“文明的年轮”在时代更迭中永续转动的生命力。

寒食城东即事

唐代·王维

清溪一道穿桃李,

演漾绿蒲涵白芷。

溪上人家凡几家,

落花半落东流水。

蹴鞠屡过飞鸟上,

秋千竞出垂杨里。

少年分日作遨游,

不用清明兼上巳。

编辑:董丽娜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