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脉千年稷下 传承齐鲁文化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王杰稷下学宫遗址探访记
来源:博观新闻作者: 2025-03-29 09:32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王杰(右)在稷下学宫遗址石碑前与齐文化研究院副院长马国庆展开讨论
3月22日,春分时节的临淄,春风和煦,草木萌发。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中国实学研究会会长王杰踏上了这片曾孕育过百家争鸣的热土,探寻荀子思想的深邃内涵,挖掘荀子文化及齐鲁文化传承与弘扬的密码。
遗址寻踪:稷下学宫的往昔与今朝
踏入稷下学宫遗址,王杰教授的眼中满是敬畏与期待。公元前374年,稷下学宫由田齐桓公在位时开办,因其位于临淄稷门之下而得名,存续达150余年,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高等学府,是中国最早的“政府智库”。
当时各学派在此地交流荟萃,最兴盛时,这里云集了儒、道、法、农、名、兵等各家各派有影响的学者,孟子、荀子、邹子、慎子、申子等名家学士都曾聚集在此授徒讲学,著书立说,相互辩论又相互汲取,这就是为后世所称羡的“百家争鸣”。
2022年春天,“寻找稷下学宫”考古项目取得重大突破,位于临淄区的齐故城小城西门外建筑基址群被基本确认为稷下学宫遗址。如今,这片历经岁月洗礼的土地,虽不见昔日的宏伟建筑与讲学盛景,但那厚重的历史气息依然扑面而来。
荀子思想:跨越时空的智慧之光
王杰教授说,荀子是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也是稷下诸子中的代表人物,他不仅集了儒家的大成,也集了百家的大成,被誉为“后圣”。荀子在稷下学宫广泛学习和研究各家学说,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思想。他曾三次担任稷下学宫的“祭酒”,即学宫的领袖,这充分表明他在当时学术界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在稷下学宫这个学术交流的大舞台上,荀子思想犹如一颗璀璨的明星。王杰教授表示,荀子广纳百家之长,继承和发扬了孔子、孟子以来的传统儒家思想,并融合了法家、道家等诸多思想精华,既重视道德的教化作用,又强调法律的约束力量,这种礼法并施的理念为后世治国理政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在当今社会,我们既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升公民的道德素养,又要完善法律法规,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和稳定秩序,正是对荀子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同时,荀子在哲学、政治学、历史学、文献学、逻辑学、军事学等许多专门领域都作出了巨大理论贡献,对秦汉以后的政治制度、伦理道德、思想文化及观念形态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王杰教授说,我们讲先秦儒家,往往是孔孟荀并称,他通过扭转孔孟思想的内圣化倾向、提出隆礼重法的思想、将儒家思想与现实政治相结合以及对儒家经典的传授,为儒家思想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内涵。遗憾的是,就是这样一位思想大家,直到今天,我们对他知之甚少。
如何传承弘扬荀子文化,让这一古老的智慧在现代社会焕发生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关键在于深入人心,能够以易懂能懂、利于传播的形式飞入寻常百姓家。”王杰教授感慨道。他认为,首先要加强学术研究,深入挖掘荀子思想的精髓。学术界应加大对荀子著作的研究力度,从不同角度解读其思想,为传承弘扬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其次,要将荀子文化融入教育体系。从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都可以将荀子思想的精华纳入课程内容,通过课堂教学、文化活动等形式,让更多人了解荀子文化,感受其魅力。比如,可以编写相关的教材、读物,举办荀子文化读书会等,让荀子名言名句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此外,还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和新媒体平台,创新荀子文化的传播方式,让荀子“活起来”。通过AI、数字人、短视频等形式,让荀子文化以更加生动有趣、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在大众面前,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喜爱。
王杰教授与马国庆、临淄区文保中心副主任姜健(右)一起遥望稷下学宫遗址
齐鲁文化:传承创新的融合发展
齐鲁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齐文化与鲁文化既有差异又相互关联,就像荆楚文化、燕赵文化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割舍。如何推动二者融合发展,成为文化传承创新的关键议题。王杰教授指出,鲁文化受齐文化的影响非常大,荀子文化正是齐鲁文化融合的一个典型范例。荀子虽为赵国人,但长期在齐国稷下学宫讲学,深受齐文化开放包容、务实创新精神的影响,同时又秉持着鲁文化中儒家思想的核心要义,将两者有机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体系。
王杰教授说,在传承弘扬荀子文化的过程中,应充分汲取齐鲁文化各自的优势。一方面,将鲁文化中对道德的尊崇融入荀子思想的传播中,通过加强道德教育,提升民众对荀子思想中道德理念的认知与践行;另一方面,借助齐文化的创新精神和开放态度,探索荀子文化的创新性发展路径,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齐文化研究院副院长马国庆在讨论中表示,省市对稷下学宫遗址的保护与利用非常重视。齐文化与荀子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稷下学宫为荀子思想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我们要立足齐文化和稷下学宫资源优势,加强与荀子文化的融合研究,聚力推动文化“两创”,建设文化淄博,着力构建“诸子时代”文化标识体系。临淄区文保中心副主任姜健分享道,儒学文化按照学术划分,齐鲁文化则按照地域划分,公羊学便是诞生于齐国的一个儒学分支,所以儒不等于鲁,有齐有鲁。他表示将在保护好遗址的基础上,通过加强对齐文化、荀子文化的研究和传播普及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稷下学宫的历史,感受荀子文化的魅力,传承弘扬齐鲁文化。
这场在稷下学宫遗址的对话,展现了学者立足大地的文化担当,不仅是对荀子思想的一次深度探寻,更是对齐鲁文化融合发展以及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的一次深刻思考。当春风吹过,我们仿佛听见历史与未来的交响——那些曾经照亮华夏文明的精神火种,正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编辑:张晓芮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