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廉洁文化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

尼山之变

来源:大众日报作者:孟一 2024-07-08 09:37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专门引用《诗经》此句,以表达他对孔子思想的敬仰与推崇。而众多后人,也都为此处的“高山”找了个形象且妥帖的现实标的——孔子出生地尼山。

  曾几何时,位于曲阜东南的尼山名声在外却鲜有人问津,与坐落在主城区、人群熙攘的孔府、孔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偶有造访者信口点评,“石不奇无名、山不高不灵。”殊不知,这座山,虽奇不过“三山”、高不过“五岳”,但却成为震古烁今的文明之山。

  2009年,江苏省无锡市灵山文旅集团一行人受邀到尼山考察。时任无锡灵山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的吴国平在站上观川亭的那一刻心潮骤起,直言,孔子那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千年之叹,跨越时空、不偏不倚地击中了他。或许也是从那一刻起,“尼山圣境”便有了独属于他的情感和文化雏形。

  接下来的事情无需多言,吴国平在尼山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态赓续描摹了一个“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的“美丽梦境”。而圆梦者,则是从全国各地纷至沓来的能工巧匠和不计其数的项目工作者。试问,这片被传统文化滋养的土地,在2500多年后的今天又融入了多少为建设中华现代文明的心血和汗水?或许只有劈山凿石、增台设榭的亲历者们才能说得清。

  从2012年到2019年,七年时光如白驹过隙。尼山脚下,山乡旷野起“圣境”,“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变得有光、有乐、有朝气,“礼乐射艺书数”化得生动、有趣、可体历……文明之山,终于有了与其底蕴相称的新时代文化呈现。在这个按照“未来文化遗产”精心打造的东方圣地,往来游客不仅找到了近距离触摸“孔子”的方式,更开始重新审视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化自知中一点点重拾文化自信。

  “境”花水月,孔子出生地不再门前冷落车马稀,知名儒学专家、优秀传统文化爱好者、青年学生、海内外研学者等纷至沓来。而这片曾经孕育出先哲的山川,也迎来了他全新的历史使命。

  2010年9月26日,首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在尼山开幕,打开了一条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新大门。世界各地的政要、客商、文化学者慕名而来,只为探寻东方文化中一直潜藏着的全人类共同价值。

  古有七十二贤理真知,今有各国志士聚共识。从“和而不同与和谐世界”到“人类文明多样性与全人类共同价值”,再到即将举办的第十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十多年来,思想在这里碰撞、文明在这里交融。而尼山,也由此成为世界文明交流的“重镇”。

  一直以来,我们都不习惯、也不喜欢把“尼山圣境”视为一个单纯的文旅项目来看待,因为他更像是一粒种子,在孔子出生地,于破土之时,捅开了传统文化贯穿古今、从庙堂到生活、从学术到艺术的覆土,用他越来越丰盈的根脉在土壤中不断汲取营养,并撑起了足以容纳多元文化形态的大平台。

  文明之树一立,千花万朵竞绽放!

  2018年9月28日,约有2亿人同时观看的央视中秋晚会把分会场选在了这里。中秋月圆夜,全球华人通过电视和手机,真切感受到了儒家文化的精髓魅力;

  2021年5月15日,“一带一路”年度汉字发布活动在这里举办。一个“互”字,传递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的中国智慧;

  2023年6月27日,世界互联网大会首次“出走他乡”,在这里展开数字文明对话。与会者不只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对人类文明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更探索了人工智能全球治理的可行范式;

  2023年8月13日,“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第二季”在这里精彩上演。中国国家话剧院老中青三代戏剧创作者和演员“搬家式”到尼山进行艺术创作,以传统戏剧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济宁聚力突破尼山片区建设,加快实施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提升工程三年行动计划,全力打造集世界文明交流互鉴高地、文化“两创”先行示范区、世界文化旅游名城于一体的文化“两创”新高地。海内外知名儒学专家学者、优秀传统文化爱好者以及各行各业知名人士齐聚心之所向的尼山,寻找共同的精神家园,尼山由此变了,海拔并不高的尼山变得高大起来,名气也更响亮了。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出门便爬坡,吃粮靠肩驼”……流传了几十年的民谣,曾经是尼山的真实写照。如今的尼山,“十分钟上高速、十五分钟登高铁、一小时到机场”;嘉宾、游客可在尼山宾舍坐享湖光山色,耕读书院回归诗意田园,夫子山居体验孔子“六艺”,孔子湖湿地公园自在“森”呼吸,曾经崎岖泥泞的山路变成宽阔的柏油路,传统村落被注入了现代文创元素,祖祖辈辈“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村民吃上“文化饭”“旅游饭”,变成民宿老板、非遗手艺人。尼山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加持下,活力迸发,魅力显现,成为文化旅游的网红打卡地。

  有人讶异于尼山脚下的鲁源新村,怎会有堪比城市的基础设施和治理能力,村里不论男女老少,都能做到彬彬有礼、崇德向善;有人惊愕于圣水湖畔的农村小学,缘何能培养出既通国学、又懂外语的时代少年,明明整个校园就只有几十副桌椅;还有人惊叹于“尼山圣境”只不过是孔子故里的“新三孔”之一,孔子研究院、孔子博物馆等机构在研究阐释、传播交流、普及推广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路上勇担新的文化使命……让文化的衍生与传承随处可见,且朝气蓬勃、无穷无尽、生生不息。

  尼山之变,是文化形态之变,是思想意识之变,是国际环境之变,更是中华民族和中华儿女的文化底气之变。

  未来,“孔子”目之所及,文明定当相融相通。尼山,将继续守望着这片土地上的文化传承与创新,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编辑:董丽娜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