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杂志》作者: 2024-04-26 10:05
《尚书·伊训》有言:“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意思是说,与人交往而不求全责备,检点自身常觉修养不足。
伊尹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贤相,辅佐商朝五代君王,功勋卓著。商朝开国君主成汤去世后,伊尹扶立其孙子太甲即位。太甲即位后却暴虐乱德,不遵守成汤立下的祖训,伊尹常常对其规劝教导,“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便是当时史官记录伊尹对太甲的劝导。可是伊尹所说的一切都无补于事,于是他便在商汤墓旁建立一座桐宫,请太甲在其中自我反省,希望他能迷途知返。三年后,太甲遵从祖训、克己修身,伊尹便将其迎回宫中重新执政,没过多久,就做到了万邦归附、百姓安宁。
作为从先秦时代就传承下来的古人遗训,严己宽人是极具中国特色的修身理念和方法。被后世尊奉的圣人周公,就告诫其子伯禽要努力做到“慎无以国骄人”,千万不要因为你是君王而骄傲自大,其本意就在于使人时刻存有“夕惕若厉”的心态而不致悠悠放任。
韩愈在《原毁》中更深透地讲明了宽人律己对人对己的益处:“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意思是,有德行的人,他必定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要求自己严格而全面,对待他人宽容而简约。对自己严格全面,就不会懈怠;对别人宽容简约,别人都乐意做好事善事。
查道是北宋太宗、真宗之际的大臣,待人宽厚,律己严苛。他任馆陶尉时,一个重要任务是收税。当时州里管得很严,到时赋税收不齐,县府的官员都要被戴枷以示惩戒。不过被戴枷的官员们出了门便纷纷自行把枷去掉,只有查道一人戴着枷下去继续催缴。他下去从不接受吃请,而且首先严查富人欠税,遇到贫苦百姓有拖欠赋税的,查道都是代为交齐,不予追究,百姓见此,纷纷交齐了赋税。
袁了凡是明代著名的学者,他从自己修身的经验出发,指出世人之所以多见他人的不是,而不察自身之不足的原因以及由此带来的后果:“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那些常常自以为是而感觉良好的人,如果看不到自身的欠缺,就会习惯于自以为是;既然觉得没有过错可改,就更谈不上日后的进步了。蘧伯玉是春秋之际卫国的贤人,史书上记载他“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这体现了古人在自身修养方面所付出的长久努力。
我国古代先贤警策身心的名言汇集《格言联璧》中有这样一句话:“持己当从无过中求有过,待人当于有过中求无过”,古人也常说“待人要丰,自奉要约,责己要厚,责人要薄”,这些都是在强调严于律己而宽以待人。可见,一个人只有勤于反观自身,点检自己之不足,才能有过必改,日臻至善。检身若不及,就应该做到吕坤在《呻吟语》中所说的,“喜来时一点检,怒来时一点检,怠惰时一点检,放肆时一点检”。时时处处,要经常反思自己有没有不恰当的言辞行为,不放松警惕。如果有,就立即改之,不可自我放任。孔子不就曾说“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吗!
古人的这些思想在当今同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我们应该以“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的精神,不断改造主观世界,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
编辑:翟凌宇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