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古代文明的展示与传播
来源:大众日报作者:刘延常 2024-04-09 09:32
青铜亚醜钺
编者按:山东是文化大省、文物大省、非遗大省,做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责任重大。今起,大众日报推出系列理论文章,邀请文化领域专家学者围绕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等话题展开讨论。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博物馆既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也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今年3月,山东省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召开,会议强调,要创新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切实做好以文化人、展示利用、数字赋能、传播交流的文章,让文化遗产走进现代生活、焕发时代风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代博物馆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呈现山东古代文明发展脉络
中国各类博物馆不仅是中国历史的保存者和记录者,也是当代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截至2024年3月,山东全省已经备案博物馆总量达到812家,六项主要指标均居全国第一。山东博物馆作为山东省级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和博物馆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引领作用。
2023年,山东博物馆完成山东省文物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山东通史展的改陈,打造了“海岱日新——山东历史文化陈列”,体现了当前省级馆通史展的最高水平。同时,山东博物馆形成以该基本陈列为核心,以专题展览为支撑、临时展览为补充的展览体系,极大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全省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召开之际,又特别策划举办“禮运东方——山东古代文明精粹”展,“集结式”展出52家文博单位的465件(套)精品文物,完整呈现山东古代文明绵延不断的发展脉络。
博物馆通过对藏品的深入研究阐释而打造的精品展览,向公众充分展示了其蕴含的丰富历史文化价值。如“海岱日新——山东历史文化陈列”,全面立体展示了山东六十余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在史前文化部分,莒县陵阳河遗址考古发掘出土的陶器刻画图像文字,是我国最早的文字,是汉字的雏形或远祖,其成型时期属大汶口文化中晚期,距今5000年左右,比甲骨文尚早1500年。文字的出现,预示着文明已在山东大地绽露初曙。文字的创制和使用是文明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日月山”陶文证明了古代农耕文明崇拜太阳神的重要性。大汶口遗址出土的八角星纹彩陶豆,是大汶口先民使用的盛食器,也是祭祀大地的礼器。八角星纹代表“天圆地方”的礼地观念,八角星图形确定八个方位,是人类早期对方位认识与区分的科学表达形式。陶鼎是食器最重要的一类——炊煮器,鸟造型的陶鬶是东夷族团的典型器物代表,经检测分析不仅是炊煮器,也具有温酒器的功能。陶鬶蛋壳黑陶杯作为酒器,陶鼓作为乐器,都是山东地区考古学文化特征的代表性器物,是早期文明社会礼制文化的物质载体。玉钺、大玉刀是军权与王权的象征,是所处区域演进到国家形态的例证。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阶段,山东地区逐渐形成以玉钺、玉刀、各种玉璧、牙璧、牙璋等为基本内容的海岱系玉礼器文化。牙璋是祭祀山川的礼器,主要出土于沂南罗圈峪、临沂大范庄、海阳司马台、五莲上万家沟等遗址,在这些地点共出土七件牙璋,形制最为古老——距今4600—4300年,学术界一般认为牙璋起源于山东地区。牙璋的传播扩散,反映了礼乐制度文明在此形成并向四周辐射,实证了海岱地区是中华文明起源地之一。
实证中华文明突出特性
山东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山东境内考古发现的旧石器文化、新石器文化,以及夏、商、周三代以降的历史文化,构成清晰完整的文化谱系和发展脉络,实证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博物馆在策划展览、展示文物藏品时,力求将其放置于考古学文化时空框架、出土单位和器物组合等语境下进行深度阐释,以多种方式展示其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例如,蛋壳黑陶高柄杯被确定为山东文物标识实物原型,体现了中国史前制陶技术的最高水平,代表了东夷族团的科技创造、工艺发明、祭祀礼仪等已经相当成熟,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格局的核心区域之一。
以山东为中心的海岱地区,自史前时期的文化便自成体系,建立了以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和岳石文化为主的文化谱系,在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国家形成等重大课题中具有重要地位,为华夏文明的形成作出了卓越贡献。夏代,以东夷族团为代表的东夷文化与中原华夏文化形成“夷夏东西”对立格局。商灭夏之后,商王朝东扩,山东地区三分之二被纳入商王朝的版图,商文化与夷人文化融合,成为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代表。周武王克商之后,分封齐国、鲁国镇守东方,从此周文化与商文化、东夷文化再度融合,形成了地域特色鲜明的齐鲁文化,包括齐文化、鲁文化、莒文化、珍珠门文化、莱文化、邾文化等。出土于青州市苏埠屯商代大墓的青铜亚醜钺是商王朝东方方国的代表,曲阜鲁国故城战国墓葬出土的大玉璧等,是山东博物馆的十大镇馆之宝。综合分析考古学文化时空关系、都城、墓葬和青铜器及其铭文等多种资料,目前山东境内基本能够确认的有齐、逢、纪、莱、莒、鄅、郯、邿、鲁、滕、薛、小邾、邾等13个古国文化遗存。山东地区本土古国的东夷文化基因、姬姓古国的分封与周文化传播、和其他地区古国往来的密切交流、作为文化大传统的古国文化遗存,共同构成了齐鲁文化的主导力量,它们与考古学文化代表的文化小传统相得益彰,体现了齐鲁文化融合发展的内涵与特点。
山东地区出土的诸多东周时期古国文化遗存,和山东古国之间存在着密切往来,形成了文化融合的繁荣局面。与周边古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齐鲁地域文化形成中必不可少的外在动力,充分体现了齐鲁文化包容开放、兼收并蓄的特点。齐鲁文化是产生儒家思想和诸子百家学说的摇篮,后经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交流融合、儒家学派的发展,最终形成了齐鲁地域思想文化。西汉以后,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齐鲁文化上升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而海上丝绸之路与海洋文化、大运河文化、黄河文化、泰山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相互交融,共同形成了灿烂的地域文化,体现出对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和包容性的突出贡献。
扩大文化传播力影响力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各地博物馆在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文物价值的挖掘阐释,通过讲好文物故事,充分让文物活起来。
围绕山东地区古代文明各个时期的不同特点,山东博物馆创新引入新技术、新手段,有效整合传统媒体、虚拟现实、艺术品创作、融媒体等多种辅助展示形式,将历史文物放在宏观社会文化发展脉络中,仔细挖掘器物之间的关联潜势,以沉浸式、数智化、人性化的空间呈现,为观众精心打造各有特色的互动体验场景,让观众能够看得清、看得懂,激发观众调动自身的多重感知能力,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感悟中华文明的深邃底蕴,感受到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自信心。山东博物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构建以“馆长讲解日”为特色的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讲解服务矩阵,满足了不同观众的多样化文化需求。积极利用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宣传平台为民众提供丰富线上文化服务,搭建数字“云展览”、开展“云直播”,观众足不出户即可线上观展,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2023年,山东博物馆中秋国庆双节接待观众近15万人次,2024年春节期间接待观众近15万人次,在全国各类博物馆中双双排名第8位。如今,越来越多的观众喜爱博物馆、走进博物馆,“到博物馆去参观”已经成为人们的生活新风尚。
(作者系山东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
编辑:董丽娜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