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廉洁文化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

把握历史主动 坚定文化自信

来源:大众日报作者:张瑞涛 2024-04-09 09:13

  历史主动精神既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历史和创造历史的精神,又是运用历史规律指导人的实践活动、推进人类文明进步的精神。文化自信是对民族文化精髓和精神标识的自觉反思、自觉体验和自觉评价,是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传承、对民族文化糟粕的自觉修正。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在撷取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推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弘扬和重塑,历史主动精神是这一过程的思想基础。

  坚定文化自信意味着自觉反思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是历史主动精神主动“反思历史、体悟历史”特性的开显

  文化就是人化,是特定民族的人们基于特定的生产生活方式而创造的、体现民族特色和人文精神的智能创造,是历史地形成的心理观念、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生活范式、思维习惯等,客观地体现为器物层文化、制度层文化和观念层文化。

  文化的形成一定是个历史过程。从主体维度看,文化是“人”的主体能动性和智能创造性的体现;从时间维度看,文化是人的智能的历史化。“历史”未必全是人的历史,人只是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上的一个阶段。民族的文化历史是长历史、大历史中的属人的历史。回望历史,坚定文化自信,必然是对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历史中,我们能够更好看清世界、参透生活、认识自己;历史也是一位智者,同历史对话,我们能够更好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

  历史未必是人的历史,但文化一定是人的文化。自从有了人,也就有了文化、有了属人的历史,文化与历史从此相遇相知相合。人丰富了历史、书写了历史,历史也在塑造人。人回溯历史、反思文化的过程,意味着人回到过去的人们的生产生活、回到自我民族的智慧源起,回望自我民族的来时路。自我民族及民族共同体创造的文化模式,一定体现着那个时代甚至是超越时代的民族智慧。它不仅维护了过去时代下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国家的稳定与进步,还将对未来人们的发展起到较好的借鉴作用。当然,从大历史观视野来看,民族文化的历史进程中,绝不排除体现过去时代烙印的劣根性。时代总是在进步,文化以其发展的历时性特性,推进了文化自身由过去走向现代、由不成熟不完善走向成熟与完善。

  因此,对待、审思自我民族文化,既不能“自卑”,也不能“自大”。文化自卑是对自己民族历史、文化传统不负责任的“矮化”认知和对他民族、他文化的盲从;文化自大是对他人、他民族、他文化不负责任的“矮化”认知和对自身民族文化的过度盲从。二者都不是客观理性的文化认知态度,文化自信恰恰是既不盲从、也不矮化的客观认知,惟“君子自知自信”,方能“了然不惑”。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就指出:“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这是人类文明的奇迹,也是我们自信的底气。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持走自己的路。”故而,坚定文化自信,一定是走自己的民族文化发展之路。

  文化自信是直面民族历史、客观对待民族历史文化的历史自觉,是发挥历史主动精神,回溯历史、反思民族文化传统的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了当下历史进程中的人与过去历史中的人的沟通与贯通,人的主体创造性实现了古今赓续。

  坚定文化自信意味着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历史主动精神“传承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特性的彰显

  文化自信表明了一个人或一个群体反思自我民族文化的客观理性态度,意味着对历史文化中积极元素和要素的挖掘与体认。人们认识历史、反思历史、回望历史的根本目的在于寻根、探源,为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做好文脉赓续工作。

  坚定文化自信意味着对历史的尊重。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是事物存在的根本方式,时间是事物存在的形式。人的文化历史就是人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生产生活方式塑铸的事件构成的历史,属人的历史事件同样以时间作为自己的存在形式。就每一个事件而言,或属于个体人的主体存在,或属于群体的、民族的、国家整体的集体主体存在,但都终究是历史的、或长或短的时间瞬间。历史是由一系列属人的事件凝铸而成,历史就是人的文化史、人的智能创造史。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对创造文化、塑铸历史的人的尊重,对凝铸历史的历史事件的尊重。没有尊重,就没有敬畏。因为有了敬畏,就能够从历史中体会人们的智慧创造,就能够客观理性地对待历史人物、反思历史事件,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

  坚定文化自信意味着对历史的传承。尊重历史既是对创造历史的主体人的智能创造性的尊重,也是对人创造的文化历史的尊重和理性审思。文化自信建基于民族文化发展历史之“根”,坚定文化自信,必然要求在探源寻根中传承优秀文化传统。文化是人的智能创造,文化精神则凝铸出“传统”。“传统”是被民族、国家等集体主体普遍认同的精神原理和境界,渗透在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伦理、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心理结构、价值观念、审美情感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之中,如中华民族重道德修养的传统、尊师重道的传统、重经世致用的传统等等。坚定文化自信就是以历史主动精神,立足新时代新征程使命任务,基于合文化发展的规律性、合文化实践的目的性以及合文化发展的趋势性等基本原则,挖掘和探索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激活中华优秀传统的生命活力。

  当然,坚定文化自信不仅意味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要弘扬革命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和精神家园,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坚定文化自信意味着民族文化的推陈出新和守正创新,是历史主动精神“坚守民族立场、秉承世界眼光、推进历史重塑”特性的凸显

  坚定文化自信不是自我民族文化的孤芳自赏,而意味着创造新文化。唯物辩证法认为,世间万物都在运动变化和发展,发展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坚定文化自信固然是对民族文化历史的尊重和传承,而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更高目的和追求。应该说,历史的“选择—继承”规律和“批判—重塑”规律决定了文化自信的致思路向。

  文化塑铸了人,人丰富了历史、传承了历史、重塑了历史。一方面,历史中的人以自身的主体能动性,选择并继承优秀历史文化。人对文化有顺应性。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在特定民族发展的历史时代,无论是个体人还是群体主体,都自然而然地进入特定的文化氛围之中,必然为特定的价值、观念、思维、行为范式等包围,这意味着每个时代的历史中的人,在进行生产生活交往和思考问题时,必然潜移默化地接受传统文化、人文历史的熏陶。特定时代下的文化传统内化于特定的主体意识之中,成为主体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诚如马克思所言:“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就此而言,每个时代的人及其群体都有他们那个时代的文化烙印,也自觉传承了民族的文化传统,尤其是经时代检验、大浪淘沙的文化精髓和精神标识,以其强劲的生命力,融入历史中人们的日用常行之中,引领民族文化的不断前进。坚定文化自信必然是对这样的优秀传统、历史文化的自信和传承。

  另一方面,历史中的人以自身的主体能动性,批判并重塑历史文化。文化模式下的主体人既有对文化的顺应性适应,更有逆应性改变。在民族文化的发展历史上,必然有承接和信奉文化传统的文化主体,也有抛弃和反对文化传统的文化主体,其原因就在于外部文化系统、文化模式对本民族、群体文化传统的冲击挑战,以及本民族、群体文化传统内部新文化系统、文化模式的萌芽。就前者言,共同置身于本土文化传统中的文化主体出现内部分化,表现为以什么方式、方法和内容回应外来文化传统的冲击;就后者言,当开明的文化主体意识到本土文化传统典章制度、礼仪规范和思想方式阻碍了文化主体的生命活力,必然进行改造传统、创新传统的文化革新,重建顺应时代要求的新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宗教信仰、伦理道德、审美情趣、风俗习惯等。这样,创造前代历史文化精神、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心理模型的原创主体的实践方式和思维方式,在后续的历史时代中被不断更新,以期有效化解新历史阶段上文化主体所面临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文明与文明的价值冲突,从而转生为新的文化传统。后续文化主体对待原创主体的文化创造,或认同,或不认同,或认同与不认同相兼,但都实现了对文化传统的重新诠释和与时俱进的再创造。坚定文化自信就是立足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统一性、包容性、创新性与和平性,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没有历史,就没有未来。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守历史、重塑历史。历史主动精神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思想基础,在回溯历史中赓续中华文脉,在反思民族文化的精华与糟粕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作者系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编辑:董丽娜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