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走进孔子的精神世界——《走进孔子(中英文)》期刊建设座谈会述要
来源:走进孔子 微信公众号作者: 2024-03-12 14:36
为提高办刊质量、扩大刊物影响力,3月2日,由孔子研究院主办、《走进孔子(中英文)》编辑部承办的《走进孔子(中英文)》期刊建设座谈会在孔子研究院召开。
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党委委员、副主任,孔子研究院党委书记朱瑞显,山东齐鲁书社出版有限公司副总编辑刘玉林出席会议并致辞。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走进孔子(中英文)》主编杨朝明主持会议。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教授,《走进孔子(中英文)》执行主编宋立林作了工作汇报。上海开放大学教授鲍鹏山,同济大学教授刘强,孔子研究院特聘专家、《走进孔子(中英文)》编委林存光、温海明,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院长王钧林,华侨大学副教授、《走进孔子(中英文)》英文审校专家寇哲明,孔子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走进孔子(中英文)》副主编刘续兵,以及来自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孔子研究院、山东齐鲁书社出版有限公司的诸多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朱瑞显表示,孔子研究院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聚焦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使命,锚定研究阐发“登峰”、传播普及“走心”、交流互鉴“扩圈”、阵地建设“垒台”、人才引育“筑基”五项重点,全力打造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重要阵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战略高地、开展干部政德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核心基地、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前沿重地,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阶段性成果,《走进孔子(中英文)》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平台、一项重要成果。孔子研究院将不断加强期刊建设,促进《走进孔子(中英文)》成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与普及的重要窗口。
杨朝明在主持会议时指出,《走进孔子(中英文)》意在带领读者走进孔子与儒学的思想文化世界,立志办成为弘扬、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品刊物,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高端平台。这一刊物被赋予很高的期待,既是压力,亦是动力,具体还需在提升刊物知名度、创新传播方式、扩大作者读者群体等方面下功夫。
刘玉林介绍了齐鲁书社的发展历程,他表示,齐鲁书社立足齐鲁大地,出版了一系列体现齐鲁文化的学术著作,齐鲁书社将继续与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及孔子研究院、孔子博物馆、孟子研究院加强联系,密切合作,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共同打造儒家文化出版高地。
宋立林汇报了《走进孔子(中英文)》2022至2023年的工作开展情况、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并介绍了《博览群书》主编邵文杰先生对刊物建设发展的意见建议及两刊交流合作的愿望。特邀专家、期刊编辑委员会代表围绕刊物的定位、拓展优质稿源渠道、进一步提升期刊影响力展开交流探讨。
鲍鹏山:带着读者走进孔子,让孔子走进大众
鲍鹏山教授围绕四个定位即刊物的定位、读者的定位、文风的定位和作者的定位对《走进孔子(中英文)》期刊的发展提出了宝贵建议。
首先是刊物的定位。文化的本意是以文化人,传播和普及是文化的基本功能。《走进孔子(中英文)》是中华传统文化普及性的刊物,通过这个刊物,作者试图去接近孔子,去揭示孔子的思想,带着读者去走进孔子,然后让孔子走进大众,走进普通人,而不是只有作者自己去走进孔子。孔子不是学院里面的、书斋里面的、象牙塔里面的一些学者们的专有物,孔子应该是全中国乃至全世界人民共同拥有的文化遗产。我们的期刊也要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孔子,让孔子走进更多的人。
其次是读者的定位。刊物的读者不一定都是专业的儒学研究者,可能是非专业的读者,也可能是其他行业的读者和受众,有些读者在自己研究领域的地位可能比我们在儒学研究领域的地位还要高,不能把读者看低,要心平气和。面对读者,《走进孔子(中英文)》不能用太多的专业术语,要学会用一些大众性的语言。
再次是文风的定位。刊物不能用学术性太强的学报体,而应该用一种比较活泼的文体。文章内核当然是学术,是思想,是专业,但面目可以活泼一点,可爱一点,亲民一点。作为一个普及性的刊物,《走进孔子(中英文)》文章的风格要区别于一般的学报体刊物,要让大众喜闻乐见。
最后是作者的定位。《走进孔子(中英文)》的作者要做文化的传播者。这不是不注重学术,学术只是一个内核,是写文章的基础,是说话的底气。我们每句话的背后,一定要有学术的支撑。有学术支撑,在表达的时候却可以不那么学术。在《走进孔子(中英文)》上不能用那种很学术性的话表达,学术性的话往往缺乏阅读的兴趣。
刘强:广大儒家学者的后花园、优秀著作的孵化器
刘强教授指出,如果我们把孔子当做一个无远弗届的文化符号、精神的世界以及教化的道场,“走进孔子”就给人一种很有诗意的阐释空间。《走进孔子(中英文)》是一个传播儒家思想和文化的普及性、学术性、可读性兼有的刊物,它应该成为我们广大儒家学者的后花园,刊发“大家”想写一些给大家看的,需要让公众了解到的文章。广大儒家学者撰写学术性文章是传播普及的第一步,是原材料的加工,还应在此基础上精加工,化繁为简,把纯学术的东西变得更普及、更亲民。
《走进孔子(中英文)》还应该成为优秀著作的孵化器。里面有些专栏如“我读孔孟”等很好,可以整理成一本书。这样就变成一个联动,约稿的时候就考虑专栏建设以及未来集结成书的事情,而且是能够面向大众的,把办刊和出版相结合。刊物还可以让更多的青年学子参与进来,发挥培养一支致力于弘扬传统文化生力军的作用。编辑部可以通过赠送刊物,举办一些与读者、作者互动的雅集活动来凝聚作者团队,拓宽稿件来源;办刊人也要放下身段,建立推广营销机制扩展读者群体,如在车站、机场、酒店等设立《走进孔子(中英文)》的展示点,在知名刊物刊登目录等;采取融媒体、多媒体等宣传营销策略,增加刊物的知名度和订阅量。
林存光:守望孔子,讲好孔子和儒家的故事
林存光教授指出,《走进孔子(中英文)》要引领大众亲近儒学,发挥以文化人的功能。孔子是中华文明的守望者,我们要怀着一种“守望孔子”的情感来办《走进孔子(中英文)》,扎根故土,讲好孔子和儒学的故事。
《走进孔子(中英文)》需要有学术的引领、高端的引领,同时面对现实,去征集一些资料性的东西,如民俗中的儒学、书院的相关内容,世家大族族谱材料、家风、家训、家教等,成系列刊出,展示儒家思想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还可以把原来那些大师的名文再重新刊出来,譬如王国维《孔子之学说》,梁漱溟《孔子学说的重光》,萧公权《孔子政治学说的现代意义》等,启迪现代人的思维。
刊物要做好专题策划,通过一系列的专题的策划来打牌子、创声誉,其内容要涵括儒家的智慧,儒家的生存根基,儒家的学术学问思想,包括生活实践当中它的深度、广度和高度。以崇高的视野与眼界、广阔的胸襟和情怀、深远的思考和实践,讲好孔子和儒家的故事,把这个期刊办好。
温海明:让儒学被社会喜闻乐见
温海明教授指出,《走进孔子(中英文)》英文刊名“Thinking Through Confucius”,是借用安乐哲先生1987年出版的《Thinking Through Confucius》这部成名作的书名,在英文“thinking through confucius”意义上的“走进孔子”,可以延续安乐哲先生于上世纪80年代在西方推广儒学的精神气度,引领人们向儒家思想朝圣,带领人们走进儒家思想的堂奥。
孔子虽然已经作古,但他的思想仍然是鲜活的,我们可以通过孔子的哲学和思想去思考,走到孔子的思想里面去。《走进孔子(中英文)》要能够引领大家进到孔子思想的殿堂里面,去理解孔子的思想,体悟孔子的气象;要组织学者们带着读者、帮助人民群众从思想上,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地走进孔子,扮演着帮助大家走进孔子的非常重要的角色,让儒学被社会喜闻乐见。
《走进孔子(中英文)》要保持“大家”写给大家的风格。刊物的“大家”基本保证了思想性和学术性。走进孔子之道,因为地处孔子家乡,所以要由术入道。孔子的思想殿堂,越是深入,越望道兴叹,所以刊物需要帮助读者深刻地体会儒家之道。办刊物的策略是儒术,办刊物的行动是儒行,但立刊之本是儒道。用儒行去扩大儒学的队伍,致力于化“有限游戏”为“无限游戏”,化“文明冲突”为“文明融合”。《走进孔子(中英文)》的英文稿件尽量原创,围绕儒学国际化的主题多约稿,传播国外儒学研究的情况。要推动《走进孔子(中英文)》发行电子版,围绕儒学热点,借助新媒体,以视频、直播形式更灵活地推动儒家思想传播,把我们走进的“孔子”扩散到全世界各地去。
王钧林:国际化、通俗化和引导人们“优入圣域”
王钧林教授指出,《走进孔子(中英文)》要确立国际化、通俗化和引导人们“优入圣域”的定位。
国际化包含三个方面指标:一,内容。儒学是世界性学说。儒学是世界性的思想学说,在内容上就要从曲阜走出山东,走出中国,把视野扩大到东亚、东南亚以及世界范围内。二,作者。不仅仅限于国内的作者,日本、韩国、越南的学者、欧洲汉学家等,都应该吸收到作者队伍中来。三,读者。《走进孔子(中英文)》要在世界范围内发行,面向海内外的读者。
通俗化是指面向社会大众,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社会上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普及儒学。儒学不仅仅是思想、观念、信仰,而是知行合一的学问。它有非常重要的一面,就是社会应用实践,包括治国理政、社会教化、培养人才、风俗习惯建设等。《走进孔子(中英文)》要办得生动活泼,必须关注这方面的内容。儒学的应用实践有许多为人们熟悉的东西,不妨试一试采用讲好儒家故事的方式宣传开来。《走进孔子(中英文)》不仅要推动儒学向民间、向社会普及,还要更广泛地向海外推广普及。儒学价值观和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观是直接相通的,是全人类价值观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引导人们“优入圣域”,是指如何引导人们走进孔子的世界。颜回曾经讲过:“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欲从之,末由也已”。颜回都找不到进入孔子之道的门径,我们又如何走进孔子呢?司马迁说过:“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这提示我们,即使我们不能真正走进孔子的精神世界,也应该怀有一颗向往之心。我们不仅自己要努力做到,还要积极引导人们思考如何走进孔子的问题。《走进孔子(中英文)》应该像颜庙西侧的“优入圣域”牌坊一样,时刻提醒人们从容地、悠闲地走进圣人孔子的精神世界,是一个不能轻言放弃的追求。
寇哲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海外
鉴于《走进孔子(中英文)》英文部分较为单一,稍显薄弱的情况,为拓展丰富英文版面的内容,推动中华文化走向海外,寇哲明教授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一,在英文部分增设“经典翻译与解读”。在选取翻译材料时,应避开已有很多权威译本且广为人知的《论语》,选择《中庸》《孔子家语》等西方读者不太熟悉的儒家经典进行简单解读,向海外读者译介中国经典。二,每期介绍一所中国著名书院,让西方读者了解中国书院文化。三,选取《走进孔子(中英文)》刊发的中文文章(摘要)进行翻译。考虑到英文部分的受众主要是对中国学、汉学和宗教学感兴趣或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读者群体,翻译内容建议择取着重反映当代儒学发展的文章。
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孔子研究院相关部门负责人及《走进孔子(中英文)》编辑部全体人员参加了会议。
编辑:翟凌宇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