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廉洁文化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

龙年说龙袍

来源:北京晚报作者: 2024-02-18 09:24

乾隆皇帝的龙袍故宫博物院藏

  龙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国人也常称作是龙的传人,但是龙并非自然界存在的动物,其原型是多种生物的组合,闻一多先生在《伏羲考》中指出:中国龙的形象,“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毛,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

  古人认为龙是通天神兽,具有特殊的能力与神圣的威严,因此龙纹具有沟通天地的含义,也是使用者特殊身份的标志。在不断的演变中,龙逐渐有了特指性,专指皇帝或皇室成员。特别是当龙成了皇帝的专有名词之后,龙的神秘光环得到进一步的发挥,于是就有了刘邦是赤帝子,醉后斩白龙(白帝子)的传说。

  在封建社会,龙也逐渐成了皇帝、皇权的代名词:皇帝是“真龙天子”,皇帝的宝座叫“龙椅”,皇帝高兴被称为“龙颜大悦”,皇帝的穿戴则叫“龙袍”……

  说到龙袍,很多人因为影视剧中帝王都穿着黄色的龙袍,就认为龙袍是黄色的。其实,在历史记载中,龙袍有很多色泽,只不过龙袍中的一种——吉服是明黄色的;龙袍的形制在不同朝代,也有不同形制,最终定型于明代;甚至连“龙袍”这个名称也是在明代固定下来。

  黄色是皇帝、皇室御用色,其他人不得使用。为什么黄色如此尊贵?这与传统文化中的五行学说有关:天下事物皆由木、火、金、水、土五行参合而成,地也因此分东、南、西、北、中五方,色分青、赤、白、黑、黄五色。

  程允升《幼学琼林》有如此记述:“东方之神曰太皞……其色青,故春帝曰青帝。南方之神曰祝融……其色赤,故夏帝曰赤帝。西方之神曰蓐收……其色白,故秋帝曰白帝。北方之神曰玄冥……其色黑,故冬帝曰黑帝。中央戊已属土,其色黄,故中央帝曰黄帝。”

  居于中央的方位属土,其色黄。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帝王,位置居于中央,黄色自然成为一种尊贵的颜色。

  汉代以降,黄色备受统治者青睐,渐渐成为皇帝专用服色。《汉书·律历志》云:“黄色,中之色,君之服也。”唐高祖始以赤黄为天子袍衫的专用色,他人一概禁止使用。

  从周代开始,天子的服装已开始绣上龙形花纹。周礼的冕衣制纹饰有“九章”:即山、龙、华虫(雉)、火、宗彝(虎蜼)等五章绘于衣;藻(水草)、粉米、黼(斧形)、黻(两弓相背)等四章绣于裳。后来又增加日、月、星辰三章,共称“帝冕十二章”。

  到了汉代,正式确定了十二章纹的礼仪制度,此后不断延续。《新唐书·车服志》记载:唐武德四年(621),“始著车舆、衣服之令”,这也奠定了唐代冠服制度的基础。在唐代,“十二章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八章在衣,藻、粉米、黼、黻四章在裳。”

  十二章纹也具有象征意义:龙,取其应变,象征人君的应机布教而善于变化;日、月、星辰,取其照临,如三光之耀;山,取其稳重,象征王者统治四方。帝王穿上绣有十二章纹的袍服,不仅仅表示他是一国之君,更体现了帝王作为贤明之主的德行,以江山社稷为重。

  明代以前皇帝的服装还不叫龙袍,而称龙火衣、龙服、华衮、衮龙服、龙火衣、衮龙袍、华衮等。因为绣有山、龙、藻、火等纹饰,故曰龙火衣。唐人王建《元日早朝》有曰:“圣人龙火衣,寝殿开璇扃。”元人陈孚《呈李野斋学士》也有:“欲补十二龙火衣,袖中别有五色线。”

  明代初年,朱元璋将官员的服饰等级差别系统化,龙袍的形制也开始定型。《明史·舆服志》记载: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定衮冕之制,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更定衮冕十二章。

  明代龙袍的特点是盘领、右衽、黄色,龙袍以明黄色的为主,并不局限于明黄色,有红色、石青色等,而且,皇帝服饰也不局限于龙袍,还有其他图案、款式的服饰。

  龙袍上的龙一般为九条:前后身各三条,左右肩各一条,襟里藏一条,清代龙袍还锈有“水脚”(下摆等部位有水浪山石图案),隐喻山河统一。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幅明宣宗坐像。图中,明宣宗的龙袍,胸前绣一条团龙,在肩部等部位还有八条龙。

  根据御用服制的规定和宫廷装饰不同场合的礼仪,龙纹的姿态多种多样,如正龙、团龙、盘龙、升龙、降龙、卧龙、行龙、飞龙等。昂首竖尾,状如行走的龙纹,称为行龙;云气绕身,露头藏尾的龙纹,称为云龙;盘成圆形的龙纹,称团龙;头部呈正面的,称正龙;头部在头上的,称升龙;尾巴在上,头部朝下的,称为降龙;龙身垂直,昂首侧向,行似站立的为立龙。

  龙纹之中以“正龙”纹为最尊,即皇帝的龙袍胸前正中位置绣一正龙,表示帝王的正统地位。亲王的龙纹一般是团龙。

  明代十三陵定陵出土过万历皇帝的一件龙袍(衮服),上衣下裳相连,里外三层,以黄色方目纱为里,面为缂丝。中间是以绢、纱、罗等织物杂拼缝制的衬层。主纹饰十二章,其中团龙十二,前襟后身各三团龙,直行排列,上端一个为正龙,中、下部为升龙,龙首左右向;后身中下部龙的头向与前襟相反;两袖饰升龙各一,头向相对;左右两侧横摆各二团龙,上面为升龙,下面为降龙,头向中间。

  龙袍在清代,限于皇帝、皇太子、皇太后、皇后穿,皇子、贵妃、嫔妃等只穿龙褂。清代皇帝服饰有礼服、吉服、常服、行服、便服、雨服、戎服七大类,礼服、吉服、常服都绣有龙纹。清代对皇帝龙袍的形制有明确的规定,《清会典图》记载:“皇帝衮服,色用石青,绣五爪正面金龙四团。两肩前后各一,其章左日右月。前后万寿篆文,间以五色云。”

  清代,皇太后、皇后、皇贵妃、嫔妃有龙袍,但与皇帝的龙袍有区别。《清会典图》记载:“皇太后、皇后龙袍,色用明黄,领袖俱石青,绣文金龙九,间以五色云,福寿文采惟宜。”

  另外,皇太后、皇后、皇贵妃、嫔的龙袍差别,主要色彩上,“皇贵妃龙袍制同。妃龙袍用金黄色。嫔龙袍用香色。”

  在一些影视剧里,人们常看到皇帝不论在什么场合都穿着明黄色龙袍,这并不符合史实。其实,龙袍的穿戴是有场合限制的,一般在较重要的场合下才穿,上朝穿朝服、祭天穿礼服,喜庆活动才穿吉服(龙袍)等。

  皇帝并非时时刻刻都要穿龙袍。一是礼仪要求不允许,二是龙袍属于大制作,耗时耗工耗银子,一件龙袍价值不菲,十万十几万两银子也是有的。

  明清时期皇帝的龙袍面料采用了南京云锦。南京云锦因灿若天上云霞而得名,制作耗时,一个成熟的织造熟练工,一天不过织出几寸,因此有寸金寸锦之说。织造中还使用特殊的线材,真金丝、真银丝、孔雀丝,衬入真金白银的云锦料,使得织物金光灿烂。制作龙袍时,一件龙袍形成一块整匹料,然后裁剪,按照图案缝合,其图案、纹路无缝对接。制成的龙袍,分量也不轻,穿戴颇费时间。

  值得一提的是,清代江宁织造府专门负责云锦等丝织品的采购,云锦的编织图案中,就有各种龙纹。云锦龙纹图案的设计,多以云纹、海水衬托,龙翱翔于云海之间,气势磅礴,象征帝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唯我独尊的气势。

编辑:董丽娜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