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齐勇:今天我们为何要读四书
来源:中华书局微信公众号 2024-01-22 16:09:00
四书五经是我国最重要的经典。中国人的文化价值观主要汇集于或者说来自四书五经。学好四书是走进五经的门径、阶梯。
四书或称“四子”,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也是中华文化的宝典。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无疑也是经典,是宋代人注疏、诠释四书的集大成者,影响了东亚七八百年。
《四书通识》,郭齐勇 著
四书的意义
四书是中国人必读的书。四书之于中国,如同《吠陀经》或《奥义书》之于印度、《古兰经》之于阿拉伯、《新约》《旧约》之于西方。四书,特别是《论语》,就是中国人的圣经,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源头。
四书根本上是教人如何做人做事的。大多数中国人接受了四书的影响,才知道做人的尊严、人格的力量、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宋代张载(横渠)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文化理想,也是他对儒学精义的概括。按照梁启超先生的说法,《论语》《孟子》是两千年国人思想的总源泉,支配着中国人的内外生活,其中有益于身心的圣哲格言,一部分久已在我们全社会形成共同意识,我们既然作为这社会的一份子,总要彻底了解它,才不致和共同意识产生隔阂。四书表达了中国人的人生信仰与思想智慧。
孔子画像
中国台湾的心理学家杨国枢先生讲,以儒家文化为基底的中国文化其实是形塑中国人心理和行为的非常重要的精神资源。有的学者、作家告诉我们,他们的人生观是在十三岁上中学后的几年间,通过必修的《中华文化基本教材》(内容即是四书),接受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等基本价值理念之后,就奠定了下来的。这些价值观在不少人的生活中潜移默化地起着作用,乃至成为精神生命的主脉、做人做事的准则。我们周围很多人,也是以孔仁孟义、气节人格来滋润生命,从而面对现实、立身行世的。我也有类似的生命体验。其实,四书所讲的,正是我们平凡的老百姓真正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依据。
清人绘《静观万物册》局部
任何一个社会、一个族群,作为其文化土壤或社会文化背景的有两个东西,一个叫“文化认同”,一个叫“伦理共识”。所谓“文化认同”或者叫“民族文化的自我身份认同”,解决的是“我是谁”“我来自哪里”的问题,是个体所归属的民族文化基本身份的自我定位,是精神信仰的归乡与故园。所谓“伦理共识”,其实是在民众中的一个隐性的,然而又具有约束力的价值观、生活态度、对待家庭与社会的方式及终极信念的共同点。一个社会、一个族群的生活如果没有“文化认同”与“伦理共识”,不免会遭受脱序的危险,当然也就不可能有健康的现代化,健康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建设。
实际上,健康的现代化,健康的法治社会、工商社会的建构,不能不依赖于“文化认同”与“伦理共识”。而四书,正是孕育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与“伦理共识”的基本经典,其中所讲的道理,例如五常“仁”“义”“礼”“智”“信”,四维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就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念,一直到今天还活生生地扎根在老百姓的心中,继续为中华民族的成长与复兴起着积极的作用。人类文明的经典,可以调治现代的生活;中国传统经典如儒家的四书五经,道家的《老子》《庄子》,佛家的《六祖坛经》《心经》等,同样有调治的作用。
《四书章句集注》(中华国学文库)
钱穆(宾四)先生说,中国文化史上有两位伟人,地位越出其他人之上,前古是孔子,近古是朱子。钱先生的这个说法是很有根据的。朱子是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同时也是一位积极入世、关怀百姓疾苦的有为的政治家。其实真正的儒家,从来都是“内圣外王”相一致的。“内圣”指心性修养,“外王”指建功立业。没有所谓一心只研究“心性论”或只修身养性的儒家,或是一心参与政治事务的“政治儒学”。这两者分化了就不是儒学或儒家了。儒家中人对“内圣”与“外王”或者因客观条件限制而有所偏重,但绝不会偏废其中任何一方。现代人也是这样,我们修养身心,同时担负着一定的公共事务,有一定的社会职责,仍然是德与业的并进。
朱熹像
生命的学问
如何读四书?现在对古代经典的诠释,有一些低俗化的倾向,对于民间文化来说,浅一点是正常的,但一定要提升受众的水平,努力把“戏说”“俗讲”引导为“正讲”。
“四书学”在今天仍有勃兴之势。从近十余年来我与同仁在学校、社团、企业、媒体、地方图书馆等处讲授四书的情况来看,深感民众迫切需要,又特别欢迎,他们对四书有一种亲和感,而且能从生命的体验中、从生活的实践中加以理解。我相信,四书仍是现代中国人最好的精神食粮!
《杨伯峻四书全译》
关于四书的读法,朱熹说:“某要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朱子语类》卷第十四)有人可能会说,为什么一定要按朱子的步骤呢?我们当然可以各行其是,不过,朱子的读法符合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
我们学习四书,首先要疏通文句,读懂弄通每一字、词、句、段的本来意思。这还是要从文字、音韵、训诂入手,借助相对准确的注疏、解释,把握原文、原意。
《四书五经》(全本全注全译大字本)
我们学习四书,根本上是学习如何做人做事,一定要联系实际,知行合一,修身养性,完善自我。程子曾说:“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四书章句集注》)我们不是为读书而读书,为读经典而读经典,读经典一定要与自己的身心修养,与我们的生活实践联系、贯通起来,变化气质,改过迁善,严于律己,诚心为民。程子说,学者须将《论语》中诸弟子的发问当作自己的提问,把圣人的回答视作今日耳闻,自然会有所得。假如孔孟复生,不过以此教人。如若我们能把四书中的话,深切求索,反复体会,再三玩味,定能涵养自我,提升境界,做好本职工作,服务大众。这样,就能做一个有尊严的人,做一个君子,改变自己,改变世界。
所以,四书要用心去读,以生命对生命,以心灵对心灵,以真诚对真诚。古代圣贤指点人,不是权威说教,而是启发学生或读者自己去领会。儒学是“生命的学问”,要体验、实践,身心合一。我们这里说的“生命”,是德化的生命。学习四书五经等典籍,要身体力行,学以致用,不能所学与所行脱节。《四书章句集注》这部书,我不知读过多少遍、教过多少遍了,反复诵读,每一次都有新的体验与收获。
总之,四书是中国人基本信念、信仰的源泉,是中国人的安身立命之道,是家传户诵之学,哪怕是乡间不识字的劳动者,也在自觉实践其中做人的道理。四书中的“仁爱”思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格言,一直到今天,不仅是中国人做人的根本,而且是全人类文明中最光辉、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上文摘自《四书通识》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