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廉洁文化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

以艺通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来源:中国孔子网作者: 2023-12-31 14:48

  论坛:第九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尼山世界艺术论坛

  时间:2023年9月26日

  地点:中国·曲阜·尼山

  主持:孟鸿声(中国书协理事,山东省政协常委、文史委副主任)

  嘉宾:张荫松(山东民间舞非遗研究专家)

  金宝镜(韩国首尔大学人文研究院研究员)

  刘海宇(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日本岩手大学考古系特聘教授)

  陈培站(中国书协书法评论与文化传媒委员会委员、山东省书协主席团委员)

  张政君(澳门大学人文学院博士)

  孟鸿声:“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重要讲话中的重要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总书记反复强调的关于人类社会的新理念。本论坛的嘉宾将围绕这一新时代主题,从跨文化交际中的舞蹈肢体语言、艺术的科技化或科技的艺术化、文明互鉴与主题性书法创作、中韩儒家文化圈共识、书法文化的“两创”规律等方面进行文明对话。

  张荫松:肢体语言在跨文化交流上很容易沟通,因为没有语言障碍。我编的秧歌舞蹈到国外演出,从东南亚到拉美,一直到欧洲、日本,各国观众都能看得明白,也非常受欢迎,包括我们的红色题材《飞夺卢沟桥》2015年在日本演出了40多天,我们谢幕谢到四次观众都不走,所以说舞蹈作为肢体语言的国际交流,进行文明互鉴是比较直接的。今天各艺术门类的对话也是一种“文明互鉴”,潘鲁生主席和日本松村教授的主旨演讲就令我深受启发。

  孟鸿声:听说有个海阳秧歌叫《草书》,我想起李白有首诗叫《草书歌行》的这样描写怀素,“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怳怳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入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你们有草书秧歌,李白有草书歌行,一个肢体语言,一个笔墨语言,你能说说它们的关系吗?

  张荫松:我也练书法,欣赏书法、美术和雕塑,为什么是用草书命名呢?我们把民族的东西更多地用肢体表达,而且运用了现当代的一些意识和理念,山东的海阳秧歌用书法求证的话就是草书,因为它的空间、方位变化很大,幅度很大,大小变化自如、尽情,像草书,像醉书,秧歌扭的有点像酒劲儿书写一样,所以把这秧歌叫草书,是这么个意思。

  孟鸿声:原来如此,很有启发!那么,肢体语言艺术通常表演于舞台剧场,但有的现代艺术也以肢体语言的形式搬进了美术馆,这也许是一种艺术类型的“文明互鉴”吧。

  金宝镜:二十世纪开始发展至今的多媒体领域,成为了颠覆人类生活方式的大事件,这种变化引发了从活字/文字文化到影像文化的文化转型现象,甚至导致了文化的骤然变动。贝尔(Daniel Bell)认为,所谓科技与艺术相同,都需要发挥人类高度的想象力。如果说艺术是象征性体验的美学排列,那么科技是以有效的手段将体验工具化的过程。互联网和手机,在功能相互转换的过程中占据着新型媒体的核心地位。现在以媒体为中心的科技已经超越了变革文化艺术的层面,相互与文化艺术融合,目睹了艺术的技术化、科技的艺术化。曾经有过认为“技术”这个词站在“艺术”的对立点的时期。但实际上,目前很多地方都在竞争性地在艺术上引进数字技术(AI、Metaverse、NFT)。 例如, 博物馆作为现有的展示教育空间,超越收集、挖掘、维护、保管的层面,成为消除消费者多种需求、愉快体验的空间的Google Art and Cultur及敦义门博物馆事例值得关注。另外,各领域专家的合作应更加受到重视和活跃。技术和文化艺术要积极融合。虽然AI、 Metaverse、NFT等对我们来说还比较陌生,多少有些距离感的技术,但是作为研究者,期待以后会以更快的速度改变、发展艺术。

  孟鸿声:金宝镜女士研究的这种艺术化的AR技术博物馆,可以通俗地说是“走上街头的博物馆”“飞上天空的博物馆”“进入家中的博物馆”,它以动态的形式促进文明互鉴,共享文明信息,推动媒介的变革和艺术门类的多维互动。

  刘海宇:日本飞鸟京遗址位于今奈良县高市郡明日香村,是六世纪末至七世纪后半期的都城遗址。飞鸟京大字岗之巅的酒船石是东亚地区现存最早的山水字流杯石,呈放射状的沟槽之形与象征受命于天的河图洛书有关,位于山麓的龟形、舟形石刻水槽则是明确的河图洛书之形,象征受命于天的祥瑞,与中国东汉时期出现的龟趺碑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日本国号正式成立的七世纪中后期,这处石刻群象征的是王朝的权威与天皇受命于天的正统性,与中国传统的儒家天命思想关系密切。这些石刻风格与日本所固有的石刻迥异,显示出不同的文化特征,可以说这些石刻艺术是经东亚海上丝绸之路流传到日本的儒家文化符号。

  孟鸿声:刘教授长期在日本岩手大学任教,是一位书法文献专家,他对东亚海上丝绸之路中的书法文化传播很有研究,向本届尼山世界艺术论坛提交的论文是《日本飞鸟京石刻群与东亚海上丝绸之路》,这些与日本固有风格迥异的刻石,显示出不同的文化特征,可以说这些石刻艺术是经东亚海上丝绸之路流传到日本的儒家文化符号,是中日以艺通心、文化互鉴的历史见证。

  陈培站:新时代的主题性艺术创作具有鲜明的时代风格,那就是以国家和民族的复兴为主线,聚焦中国精神、中国气象,在文化的传承中实现文化的创新与文化的复兴。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访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并发表了关于“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演讲,提出了应当坚持文明的多样性、平等性、包容性三项原则。中国书坛围绕这个主题,引领整个书法行业守正创新,实现中国书法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主题性书法创作必须要遵从一定的政治导向性,要强调重点论与两点论的统一,既要看到主题性的重要之处,也要把握住艺术性不可或缺的客观规律。主题性书法创作的创作思路是一个“三段式”的呈现方式,即“浸入式感受、体验性书写、主题性创作”,这一创作思路将专业性与人民性、时代性相结合,是一种对于时代的主题、社会的发展、民族的复兴的艺术化想象和重构的过程,其所呈现与发掘的是事物表象下的精神意义和思想内涵,这正是当代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环境下书法艺术所要给世人展现的艺术担当。主题性书法创作是当代书法发展的大趋势,其能够最大限度的使书法工作者融入时代,体验其意志、感知其品格、凝练其精神,真正的将文化的传承、主体的精神同时代的脉搏、社会的发展融为一体,真切的展示出社会的面貌、彰显出时代的精神。塑造和传播国家的形象,促进文明的交流互鉴。

  孟鸿声:陈培站教授讲的文明互鉴与主体性书法创作,是中国书协和山东省文联一直组织和引领的重点项目,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承续:新中国新发现书法主题大展、新的文化使命与书法评论研讨会,以及山东省文联为配合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组织的各项美术书法篆刻展览,均属于这样的主题活动。

  张政君:中韩两国同属儒家文化圈,如明清时期中朝文学交流,较浓厚地反映出了儒家式的兄弟般的拟亲属关系。朝鲜李氏王朝时期将中国的朱子哲学思想定为国教,世宗在位期间实现了以礼乐治天下的“儒教”精神,李氏王朝后期阳明学传入朝鲜,为沉寂的学术界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对诗文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最后到朝鲜李朝末年(19世纪末)成为光复韩国文化的力量,这其中有一位写汉诗的爱国诗人金泽荣格外引起重视。金泽荣尤其喜欢韩愈、苏轼与归有光等的文章,这从其为文的喜好与特点可以看出,在诗词方面,则喜好李白、杜甫、韩愈、苏轼及王士禛等人的作品。与俞樾、张謇、严复、郑孝胥等人都有诗歌唱酬。他本人作为韩国阳明学代表人物,极其推崇主气理说与致良知说,也将这种理念运用到文章之中。金泽荣是中国与李朝文坛上“不可无一”的古文家,也是研究两国文化在近代转型过程中碰撞与交流的不可逾越的风景。他的离韩来华不仅弘扬了韩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将中国文学的技法融入到了韩国文学之中,也把韩国的传统文化带入了中国,谱写了中韩文化交流的新篇章。

  从中韩两国交流的历史可以看出,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因交流而多彩。2022年是中韩建交30周年,也是“中韩文化交流年”。中国驻韩大使邢海明在“韩国新政府执政后的中韩合作与愿景”中韩专家研讨会上指出,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中韩关系从来不是《鱿鱼游戏》中你死我活、赢者通吃的零和博弈,而是《请回答1988》中互帮互助、休戚与共的街坊邻里,更是风雨同舟、携手前行的命运共同体。这不仅放在中韩文化关系中适用,同样也适用于当今世界各国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鉴。

  孟鸿声:张政君博士关注的中韩(朝)儒家文化圈主题,以一位朝鲜汉诗人金泽容与中国文人的交往为线,串联起韩国儒学、阳明心学,最后落脚到了儒学在构建人类共同文明中可以发挥的作用。

  孟鸿声:我提交的论文是《书法文化的“两创”规律》。历代书法文化形态的每一次变革,往往都是通过转化的路径实现发展的,因此,“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仅是新时代书法文化的发展方略,也是揭示书法文化转化发展规律性的命题。而没有实现这种转化的其他古国的文字,则日趋衰微而自然消亡,成为了他们“文化不连续性”的重要因素。

  第一次转化于“天人之际”。汉字所赋予的崇高审美开启了书法文化的美的历程。8000年前李岗文化的贾湖龟甲刻符应该是目前发现最早的中国文字雏形,经过漫长的“发展”在“问天卜兆”中形成了自然审美和天人表意的早期书法文化系统。西周“帝立子生”“周召共和”“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等理念赋予了铭文书法审美的典雅与庄严。

  第二次转化于“轴心突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写道,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当时古代希腊、古代中国、古代印度等文明都产生了伟大的思想家,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文化传统,并一直影响着人类生活。这段话讲得很深刻,很有洞察力。”这一论述突破了西方中心论。“轴心时代”的“圣贤”们在原创经典的书写中创造了彰显人文精神的笔法系统,实现了“轴心突破”意义上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第三次转化于“近世化”“东方文艺复兴”。大运河带动的文化贯通在宋代突破了南北终点,与东南亚和西方形成了文化环流,促使包含书法在内的中国文化具有了文艺复兴的近世化特征,书法实现了流派化、多元化、市井化、开放性和多重性的转化和发展。宋代濂、洛、关、闽等各学派的交流互鉴使得书法文化研究者承担起了“为往圣继绝学”的历史使命。洛学代表程颢认为:“某写字时甚敬,非是要字好,只此是学。”这“静”字则是理学家涵养的“心性功夫”。闽学代表朱熹说:“康节(邵雍赐号)先生自言大笔快意,而其书迹谨严如此,岂所谓从心所欲而自不逾矩者邪?” 这是对百源学派代表邵雍先生的推崇。江西诗派陈师道认为:“善书不择纸笔,妙在心手,不在物也。古之至人耳目更用者,惟心而已。”宋明以来书法理论融入的心性之学“理窟”正是近世化转化的标志。

  我们当前的使命应该是书法文化在新时代“两创”方略中如何发展。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提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思想十周年,书法文化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在文明互鉴中如何实现书法文化在“人类文明第二轴心时代”的突破,应当是书法作者面临的新时代的新命题。

  孟鸿声:各艺术门类的嘉宾在本次论坛中,以分别陈述、交流互鉴、听众互动的形式,使我们得到了很好的启发、认知和拓展。何思清书记、潘鲁生主席、余宁总编、姜慧主席、范玉刚主席、王之明主席等领导和听众,始终在论坛中给予热情支持和积极参与,使论坛取得了圆满成功。第八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艺术论坛以“在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彰显文艺力量”为主题,第九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艺术论坛以“文明互鉴 以艺通心”为主题,两届论坛主题具有紧密的传承和发展关系,通过深入学习和研讨,让我们在文化“两创”中积极推进文明互鉴和以艺通心,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奋斗!(刘柏峻整理)

编辑:翟凌宇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